1.毁家纾难是什么意思

2.令姓 令氏家谱 令姓起源 令姓名人 令姓的来源 令姓简介

3.楚国大臣子元后谁当宰相的?

4.令尹是什么意思

毁家纾难是什么意思

令尹子文毁家纾难-令尹子春

毁家纾难的意思是: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近义词有:精忠报国、舍身为国,反义词有:损公肥私、自私自利,毁家纾难是褒义成语,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毁家纾难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称:毁家纾难(huǐjiāshūnàn)

成语释义:毁:毁坏;纾:缓和;解除。指捐献家产以帮助国家减轻危难。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近义词:精忠报国、舍身为国

反义词:损公肥私、自私自利

成语用法: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感彩:褒义成语

成语辨形:纾,不能写作“抒”。

成语正音:难,不能读作“nán”。

毁家纾难的典故: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著名的令尹(楚国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被世人称为令尹子文。其实子文只是他的字,他名叫斗谷於菟,是另一位楚国令尹斗伯比的儿子。关于他的身世,《左传》中有过清楚的记载。

子文的母亲是斗伯比的表妹,郧夫人的女儿。斗伯比和表妹私通生下了子文。郧夫人为了遮丑,把子文扔在梦泽。没想到,郧子带人到梦泽打猎时,发现有一只老虎正抱着一个婴儿,并给他喂奶。郧子感到十分震惊,回来之后说了这件事,夫人就吐露了实情。

于是郧子派人将孩子带回郧国,交给女儿抚养。因为当时楚国把“乳”称作“谷”,把“虎”称作“於菟”,所以就起名叫斗谷於菟。

过了一段时间,郧国与楚国联姻,郧子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楚国,嫁给了令尹斗伯比。等到子文长大后,楚国的令尹已经是子元了,令尹子元率兵攻打郑国,撤军后就住在王宫,意欲霸占已的楚文王的妻子,引发内乱。

子元被杀后,子文担任了令尹。当时楚国因为内乱而国力贫弱,子文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楚国政局稳定下来,逐渐恢复了强盛。

令姓 令氏家谱 令姓起源 令姓名人 令姓的来源 令姓简介

令[令,读音作lìng(ㄌㄧㄥˋ),亦可读作líng(ㄌㄧ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乐官伶人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典籍《诗·邶风·简兮序》中记载:“伶官,亦泠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

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战国,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伶官皆是内大夫,属天官所辖,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国典、祭祀、迎宾、国丧等诸多重大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伶官之后有去“亻”简字为姓氏者,称令氏,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史记·卷一十》记载:“令姓,令尹子文之后也。为车骑将军,军飞狐。”

令尹,为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姬姓诸侯国的太宰、相国,其职皆由有威望的王族嫡裔担当,辅佐君主掌管国家的所有行政事务,权力甚大,为楚国最高行政长官。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名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尹子文姓斗,名豰于菟,字子文,是楚国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被弃于云梦泽北(今湖北天门),被母虎叼去抚养。

当时楚国人称老虎为“于菟”,把喂乳叫作“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觉得很惊奇,将他抱回鞠养。

当了楚国令尹后,豰于菟改名为令尹子文。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并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令尹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

据史籍《左传》的记载,令尹子文于周惠王姬阆十四年(鲁庄公姬同三十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做令尹,到周襄王姬郑十七年(鲁僖公姬申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让位给令尹子玉(成得臣),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曾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氏、尹氏,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令正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子大叔为令正。”杜预注释:“主作辞令之正。”

令正,就是古代掌管王公官家文告辞令之官,鲁国首置其官,如同当今的秘书长。

其子孙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令氏,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令尹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商末周初,周文王姬昌有个儿子叫毕以高,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毕万在春秋时,在晋国当高官,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期曾经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周安王姬骄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拆分。当时瓜分晋国的魏氏,是传自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裔孙毕万,首先在晋国官拜大夫,声势一天比一天盛,到了毕万的孙子魏犨时期,是晋国的一位名将,他曾跟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晋文公即位后封他为大夫,让他继承魏氏的封邑。

魏犨有宠妾叫祖姬,据说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说:“万一我战,就让祖姬改嫁,别耽误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临前却要家人让祖姬殉葬。魏犨逝世后,小儿子魏颗认为父亲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乱时提出来的,与他平时的主张不一致,不应该听从,所以坚持让祖姬改嫁了。

后来,晋秦两国发生战争,魏颗领军与秦军杜回交战,杜回手执大斧,领三百兵勇,大踏步卷入晋阵。下砍马足,上劈甲将。晋兵从未见此凶狠,遮拦不住,大败而归。魏颗扎下营垒,一连三日,不敢出应。

魏颗秉烛闷坐,左思右想,没有良策。三更时分,朦胧睡去,耳边似有人言“青草坡”三字,醒来不解其意;再睡,仍复如前。魏颗就问弟弟魏锜,这个梦是什么意思。

魏锜说,离此左去十里,有个大坡,名为青草坡,或许秦军正该败在那个地方。我先引一军在彼埋仇,兄长诱敌军而至,左右夹攻,可以取胜。

来日,魏颗传令:拔寨而起,并扬言要班师了。杜回果然来追。魏颗略斗数合,回车就走,渐渐引进青草坡来。一声炮响,魏锜伏兵俱起。魏颗复身裹来,将杜回围在核心,两下夹击。杜回全不畏惧,抡着开山大斧横劈竖砍,当者辄。二魏督率众军,力战杜回不退。看看杀至青草坡中间,杜回忽然一步一跌,如油靴踏着层冰,立脚不住。

魏颗举目看时,遥见一老人,布袍芒履,似庄家之状,将青草一路挽结,以攀杜回之足。魏颗大喜,率魏锜双车驱到,二戟并举,把杜回搠倒在地,活捉过来。

后来魏颗问杜回:“汝自逞英雄,何以见擒?”

杜回说:“我双足似有物攀住,不能展动,乃天绝我命,非力不及也。”

魏颗暗暗称奇。又恐留于军中,后复有变,即时将杜回斩首。

是夜,魏颗刚得安睡,梦见日间所遇老人,前来致揖:“将军知杜回所以被获乎,是老汉结草以御之,因此颠踬被擒。”魏颗说,我们素不相识,乃蒙相助,何以奉酬?老人说,我是祖姬之父,为报将军不用先人之乱命,善嫁我女,特效微力。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祖姬的父亲,他因为感谢魏颗的救女之恩,特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助魏颗一臂之力。

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战功,晋景公姬据就把令狐之地(今山西临猗)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很满意邑地,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令狐氏,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令狐氏族人中,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令氏、狐氏,读音作lìng(ㄌㄧㄥˋ)。

第五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邑令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将掌管万户以上人口的县级行政官员称为“令”,不足万户的县级行政长官称为“长”。

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足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到唐朝时期,在县级官制上废黜“县长”之称,统称“县令”,这种典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秦、汉时期,县令的任职期限多为三年,之后迁职于异州、郡、府之地。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官员有固定的任职期限,县令的一地任职期限为四年。宋、元两朝时期,县令的任职期限为三年。到明朝时期,知县的任期最长为十三年,最短为两年。清朝时期最长任期八年,最短为一年甚至几个月。

秦、汉时期为“令”者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氏,读音作lìng(ㄌㄧㄥ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曹魏、晋朝时期令君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令,在秦、汉时期为少府(太子)属官。汉武帝刘彻时期用宦者为其职,改置中书谒者令。汉成帝刘骜时期仍用士人。尚书令所掌为章奏文书,以为天子近臣。在西汉后期,尚书令职权渐重。东汉时期,国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仍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曹魏、晋朝时期,尚书令多被尊称为“令君”。

到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

隋、唐两朝时期,以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不过,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任此官,故后不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官。

在宋朝时期,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朝时期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

诸朝代中,各地对百姓爱戴的县令也有尊为“令君”者。

“令君”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用其尊称为姓氏者,称令氏,读音作lìng(ㄌㄧㄥˋ)。

得姓始祖:令尹子文、魏颗。

第七个渊源:源于“林”姓,于20世纪初(民国前后)甘肃通渭、会宁等地区部分“林”姓改为“令”,读二声(因为当地方言lin、ling分不大清楚)。改姓原因待考。

二.历史名人:

令 勉:(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西汉将领。

在西汉文帝刘恒时期,令勉任中大夫,为统兵将领。

在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63年)冬月,匈奴大举侵边,令勉受命统兵出屯飞狐(今河北涞源北部恒山、燕山之间,北通蔚州),在大将军周亚夫指挥下击退了匈奴军臣单于六万大军的进攻。

*** :(公元1956~今),令狐氏;山西平陆人。著名 *** 中央办公厅主任。

1978年在山西运城地委工作,1979年进入团中央工作,历任宣传部干事、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宣传部部长等职。

1995年, *** 进入中央办公厅,历任调研室三组组长、调研室主任。

1999年起, *** 出任中办副主任。

2002年,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两年后升任中办常务副主任。

2007年9月, *** 接替王刚出任 *** 中央办公厅主任。

令克强:(公元1961~今),令狐氏,字继甫;重庆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收藏家。

任职于重庆市《南桐矿工报》报社,系中华 *** 像章收藏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南桐印社社长、《万盛收藏》常务副主编等。

主集古今印章、名人字画,兼集钱币、邮票、陶瓷、徽章等。

现藏古今印章六十余方、战国时期至民国钱币三千余枚、隋朝至清代陶瓷近百件、邮票十余册、名家字画近百幅等。注重研究,先后在全国天白余家报刊发表篆刻作品近千方,刻名人印章七白余方。

他有作品被日本、波兰等国家的友人收藏,部分作品入选《钙林荟萃》。

三.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弘农冰操;翰苑金莲: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魏国冀州人令狐邵,官弘农太守,廉明清白,节操如冰雪。当弘农郡内没有人懂得五经,令狐邵使派人到河东跟乐详学经,从此郡内文风大盛。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京兆华原人令狐绹,字子直,令狐楚的儿子。大和年间进士,历任湖州刺史、吴兴太守,官至宰相,封凉国公。他在翰林院时,曾与宣宗在皇宫探讨学问到深夜,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车并金莲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们看见,以为是天子驾临。

华宣玉辅;荣彻金莲: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令狐楚,贞元进士。工诗文,官尚书仆射,权重一时。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令狐绹,令狐楚之子,大和进士。宣宗时居相位,辅政十年。尝夜对禁中,帝命以乘舆金边华炬送绹归院。

名高建武;玉辅华宣: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原人令狐子伯,曾任楚相,为建武年间名士。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京兆华原人令狐楚,字壳士,进士出身,历任右拾遗、中书舍人,官至宰相。历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六朝,为人宽厚有礼,以仁惠理政,深受器重。

名高建武;望重弘农: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令狐子伯,建武中与尚书王霸为友。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令狐邵,为弘农太守,清如冰雪。

2.七言通用联:

节度焕永平之业;秘丞推文献之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富平人令狐彰,字伯阳,初从安禄山、史思明,暗中归附朝廷,肃宗时任滑亳魏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加御史大夫,封霍国公。下联典指唐朝初期的史学家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博览经史,早年就有名。高祖入关,历任大丞相府记室、秘书丞、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当时书籍散失,他建议多方购求,使专人补录,从而保存了大批书籍;又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等朝史记,并参与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等。

楚国大臣子元后谁当宰相的?

楚国令尹(相当丞相)子元后,楚成王要斗廉当令尹。斗廉推辞说:“当今与楚国为敌的是齐国。齐国有管仲、宁戚治国,国富民强。我的才能比不上管仲、宁戚等辈。您如果想与中原抗衡,就必须改善楚国的法治,而改善法治,非起用斗子文(斗伯比的儿子,名谷於菟) 不可。”百官也齐声保奏:“只有此人,方称其职。”楚成王准奏,就封斗子文为令尹。

斗子文, 斗榖於菟,春秋时楚国令尹,斗姓,字子文。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左右,其母为郧国(今安陆、云梦一带)国君之女。传说初生时被弃于荒泽之中,由老虎哺乳才得以成活。楚国人称“乳”为“榖”,称“虎”为“於菟”,故名为“榖於菟”。故里在今云梦县义堂镇,他是楚国历史上最贤能的令尹(相当宰相)之一,斗姓,名榖於(wu)菟(tu),是千百年高官中的佼佼者,是楚国历史上治国安邦之雄才,有文韬武略之奇谋,而且为官廉洁,处事公平,不徇私情。

斗子文家族中有个人,认为同族中出了斗子文这样一个大官,一定会包庇亲朋,便有恃无恐地在外面胡作非为。一次,他在市上买东西,不但不给钱,反而把卖东西的农夫打倒在地,被当时负责司法的官员廷理抓了起来,审问的时候,被拘捕的不但不服罪,反而十分嚣张,大声说:“我是令尹斗子文的堂弟,你们敢把我怎么样?”廷理无奈,只好放了这人,并向斗子文汇报,斗子文听完,不动声色地部道:“是你放的人吗?”

廷理答道:“是的,是的,大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斗子文猛拍几案,站起来厉声命令:“你马上给我把人抓回来!”

斗子文说:“楚国之所以设廷理一官,就是用来维护国家法令的。正直的官员执行法令,灵活而不违背原则,坚决不损害法律。现在你擅自释放犯法的人这就没有维护国家的法律,秉公办事。难道我当令尹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族享受特权吗?你身为廷理连这点道理也不懂!” 斗子文看到廷理很难为情的样子,又心平气和地说:“你想,我身为令尹,协助楚王治国,有人对我严格依法行事有意见,但我并不因此而抛弃法律,赦免那些违法的人。现在我的这个堂弟明明是犯了法,你却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把他放了,这不是在全国人面前展示我的私心很重吗?掌握一国之权柄,而被人在背后骂我私心自用,这样活着还不如了的好。现在你赶快把放走的抓起来。”他命令廷理把重新抓了起来。

  楚成王闻讯,连鞋也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见斗子文。一进门就笑眯眯地说:“我找了个徇私枉法的人当廷理,惹你生气了,特来向你道歉。” 斗子文对楚成王说:“国家之祸,都是因为君弱臣强所致。建议凡是百官世禄田邑的收入都要交一半给国家。”楚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传令百官执行,斗子文以身示范,穿着布衣上朝,家中无一日的积蓄。

二、“毁家纾难”

成语“毁家纾难”说的就是斗榖於菟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去官职也不怨天尤人、忠心为国排忧解难的故事。

“毁家纾难”语出《左传·庄公三十年》:“斗榖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杜预注:“毁,灭也;纾,缓也。”意思是说,斗榖於菟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不惜损失(毁)自己的家产,以缓解(纾)国家的困难。后世遂以“毁家纾难”称不惜捐弃家产,解救国难的行为。

楚成王八年(前664年),斗榖於菟被任命为令尹,上任之初他即献出自己家族的财产,以帮助解决楚国的困难。由此他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二十七年。期间曾两次去职,很快又恢复职务。楚成王因其勤政为民,劳苦功高,几次想增加他的俸禄,他坚辞不受。他说:从政的人要想到老百姓的疾苦,民穷而我富,民贱而己贵,我离期就不远了。一次,斗榖於菟的家人触犯了法律,廷理(法官)见是令尹子文的家人,有意予以开脱,他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廷理,并亲送家人伏法,说:“不严惩他,我就去!”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匆匆赶到斗榖於菟家中,向他表达了钦敬之意,同时,成王贬退了廷理,将内政也交给斗榖於菟治理。

公元前637年,楚将成得臣领兵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胜利归来,斗榖於菟认为,成得臣有功于国,自己年事已高,即主动辞职,并推荐成得臣为令尹。孔子对斗榖於菟的为人十分赞赏,评价他一生的作为为“忠”。

斗榖於菟约于公元前633年去世,葬于他的家乡,即今云梦县义堂镇。后世为纪念他,曾在其故里建子文庙,故里有名景“虎乳崖”,相传为老虎给他哺乳的地方。

三、“若敖鬼馁”

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熊仪即君位后,又号称若敖,熊仪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为氏,因别封斗邑,故亦称斗氏。斗伯比之子斗子文(斗榖於菟,是孝感历史上著名的楚国令尹)。其人廉洁一世,楚成王时,官至令尹(丞相)之职,斗子文作为令尹,其职权很大,入治民政,出为将帅,掌握了全国军政大权。但子文因为体恤百姓,家里穷得竟无隔夜粮。成王听说他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于是在每次朝见时,都准备一束肉干、一筐干粮送给子文。成王过意不去,要把子文应得的俸禄发给他,但每次成王拿出俸禄时,子文都跑开,等成王不再拿出俸禄时,他才返回朝廷。别人对子文的做法不理解,问他:“人活着都追求富有,而你却躲避钱财,为什么?”子文说:“从政为官的人,是保护百姓的。现在,百姓大多数穷困,而我得到财富,这是苦了百姓来让自己富裕,将来会遭祸而。我这是逃避,不是躲避财。”

后来,灭族之祸不幸真被他不期言中了,鲁宣公四年,子文的侄儿斗椒作乱,楚庄王一怒之下灭了斗子文的整个家族若敖氏。但庄王惟独追念子文对楚国有大功,赦免了子文的孙子克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原来,若敖氏之族属王族的分支,在熊仪之后,特别是在楚武王、成王、穆王、庄王诸代,均居高位,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如斗伯比(郧公之婿,郧公,郧国国君,治所在安陆)正值熊通(楚武王)称王发展时代,在楚武王征服汉东的过程中就立了大功。另一位若敖之后斗廉,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师克在和”等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楚武王创设的令尹,也是首先从若敖氏之族中挑选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乱国,为斗班所杀。

斗谷於菟(斗子文)任令尹,辅佐楚成王27年,在任上,斗子文“三仕三已”、“毁家纾难”,帮助楚成王东征北战,争霸立业,功勋卓著。其后,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马。子玉后,子上曾继任令尹。就是到楚穆、庄时,若敖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成文心、子孔、子扬、子越,可见若敖氏之族长盛不衰,为楚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随着若敖氏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展,斗氏家族中有些不贤明的大臣权势却日趋膨胀,不仅与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如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斗子文荐子玉接替自己继任令尹时,大夫叔伯(蒍吕臣)就以“子若国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表示怀疑与非难。随着一代贤令尹(相当宰相)的斗子文去职后,继任者成子文、子孔、子扬、子越与楚王室和其他大臣有矛盾日益突出,到了子越继任后,子越与庄王终于爆发了直接的冲突,整个若敖氏在楚庄王的果断强力打击下,终于土崩瓦解了。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正当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凯旋回来时,若敖氏、蒍吕氏这两大姓之间的斗争也愈益尖锐化。此时,若敖氏子杨(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主宰着楚国军政大权,斗子文的侄子子越是个状似熊虎、声若豺狼的野心家,相传他一出生,其伯父子文就厌恶他,说他日后必定会使若敖氏遭受灭顶之灾。《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说:“初,楚司马子良(子文的弟弟)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这就是成语“若敖鬼馁”的来历。

应该说,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旦叛乱起来,声势也很浩大。楚庄王从大局出发,亲领大军出征平叛,公元前605年秋,王军与若敖氏之族战于皋浒(今湖北襄阳西)。楚庄王亲自在车上猛擂战鼓,王军奋勇进击,终于杀溃叛军。子越一家老小及所有亲戚——即整个若敖氏这一积累了几百年的庞大家族,全被灭族了。整个若敖氏绝户了。若敖氏的先人在天上流浪,地下无人祭祀,成了饿鬼,“若敖鬼馁”这个词就是指没有后代,连鬼都要饿的意思。

当时,子文之孙克黄,时任箴尹,子越率族叛乱时,正出使齐国,回来至宋时,听到镇压叛乱消息,有人劝他不要回去,他以君命为重,还是回国向楚庄王复命,然后自拘于司法部门,主动请罪伏法。楚庄王念及其爷爷子文之功,仍使克黄担任箴尹,改名为“生”《左传·宣公四年》。

楚庄王镇压了若敖氏叛乱,消除了隐患,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楚国的图霸与发展。虽然若敖氏在楚国历史上是有功劳的,楚庄王也不应因子越领其族叛乱灭其九族,但成语“若敖鬼馁”给后世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令尹是什么意思

令尹是什么意思具体如下:

一、简述

1、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2、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

二、详细释义

1、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左传·庄公四年》:“令尹鬭祁、莫敖屈重除梁 ,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宋·梅尧臣《立春前一日雪中访乌程宰李君俞依韵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

三、发展

1、西周时,楚由各个部落联盟拼凑而成,各个部落首领称为“敖”。熊通称王后(即为楚武王),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强国家集权,专门设立令尹、司马,以分诸敖之权。

2、楚武王以斗伯比、斗祁兄弟为令尹,征伐四方,对楚国初期的扩张壮大立下大功。斗伯比之子斗谷于菟毁家纾难,功勋卓著。然斗谷于菟之弟成得臣于城濮之战惨败,若敖氏发展受挫。楚王以蒍吕臣为令尹,意欲分若敖氏之权。

3、蒍吕臣后,斗勃、成大心、成嘉、斗般又相继为令尹。若敖氏家族长期世袭令尹一职,且前任令尹有权指定其继承人,权势膨胀迅速。至斗椒,楚庄王处处抑制若敖氏,斗椒政变失败,若敖氏被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