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坏人的50个成语都有哪些?

2.传说中的小人什么样子

3.阅读随笔

描写坏人的50个成语都有哪些?

投井下石是什么动物-投井下石的意思

、安忍残贼:残贼:伤害、毁坏人的身心。安于做残酷狠毒的事情。

2、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同“帮虎吃食”。

3、褒善贬恶:褒:赞扬;贬:批评。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4、鲍鱼之肆:鲍:咸鱼;肆:店铺。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5、笔伐口诛: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6、贬恶诛邪:贬:贬斥;恶:恶人;邪:邪佞。贬斥诛除坏人和小人。

7、残渣余孽:比喻在消灭或淘汰过程中残存下来的坏人。孽,邪恶的东西。

8、苍蝇碰壁:比喻坏人走投无路,四处受挫。

9、藏垢纳污:垢、污:肮脏的东西。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10、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11、藏贼引盗: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

12、柴虎肆虐:豺、虎:两种凶残的野兽。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一样横行不法。

13、豺虎肆虐:豺、虎:两种凶残的野兽。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般横行不法。

14、豺狼当道: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15、豺狼冠缨:豺狼:比喻坏人;冠缨:古代官吏的装束。比喻坏人作官掌权。

16、豺狼横道: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17、豺狼塞道:塞:堵塞。豺狼堵塞了路。比喻坏人得势掌权。

18、豺狼塞路:豺狼:两种凶狠的野兽;塞:堵塞。比喻坏人当权。

19、豺狼野心: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20、猖獗一时:猖獗:凶猛而放肆。形容坏人或势力一时间显得特别凶猛放肆。

21、朝蝇暮蚊:早上的苍蝇晚上的蚊子。比喻坏人横行。

22、惩恶劝善: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23、逞性妄为:由着性子胡来。也指坏人任意干坏事。

24、螭魅罔两:螭:通“魑”,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25、螭魅魍魉:螭:通“魑”,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26、魑魅罔两:传说中山林中的妖怪。后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27、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28、丑类恶物:指坏人。

29、臭肉来蝇:腐臭的肉招来苍蝇。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风有问题,就会招致坏人的引诱。

30、除残去乱:铲除残虐的坏人,消除混乱的局面。

31、除恶务尽: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32、除奸革弊:除掉坏人,改革弊端。

33、除邪惩恶: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34、蠢蠢思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35、蠢蠢欲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36、刺举无避:刺举:侦察揭发;避:回避。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形容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37、丛兰欲秀,秋风败之: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38、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39、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40、大盗窃国:大盗:指窃国篡位者。指坏人窃取政权,颠覆国家。

41、大奸极恶:指极为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

42、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43、大杀风景:意思是损害景物,破坏人的兴致。今泛称败人兴致为大杀风景。

44、党恶朋奸:党:袒护,偏袒;朋:朋比,互相勾结。袒护恶人,与坏人相互勾结。

45、党邪丑正:犹言党邪陷正。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

46、党邪陷正: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

47、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48、刁民恶棍:狡诈凶残的坏人。

49、东郭先生: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50、独霸一方:霸占一个地方(多指坏人)。

6

分享评论

瑞虎3x PLUS 4.99万起售,至享3000元商业保险,快乐出发!

奇瑞汽车

广告

描写坏人的50个...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描写坏人的成语有哪些

穷凶极恶、人面兽心、恶贯满盈、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凶神恶煞 老奸巨猾 狼心狗肺 狗苟蝇营 衣冠禽兽、丧心病狂、禽兽不如、作恶多端、心狠手辣 狼子野心、两面三刀、狼狈为奸、笑里藏刀 忘恩负义 心怀叵测 为虎作伥 无恶不作 无法无天 无可救药 六亲不认 千夫所指 人面兽心 邪魔外道 心狠手辣 臭名昭著 乌合之众 魑魅魍魉 妖魔鬼怪 狗党狐群 口蜜腹剑 罄竹难书 五毒俱全 牛头马面 为虎作伥 狼狈为奸 蛇鼠一窝 衣冠禽兽 凶相毕露 衣冠楚楚 罪恶滔天 天理难容 丧尽天良 天打雷劈 天诛地灭 人神共愤 众叛亲离 人面兽心 不可救药 坏人心术 心术不正 坏法乱纪 自坏长城 贪赃枉法 一肚子坏水 自以为是,处心积虑,口是心非,阴险狡诈,鼠目寸光,贼眉鼠眼,恶贯满盈 勾心斗角,爱慕虚荣,财迷心窍,好吃懒做,离经叛道,上当受骗 掩耳盗铃,口是心非,朝三暮四,狐假虎威,子虚乌有,指鹿为马,纵虎归山 语无伦次 杂乱无章 甜言蜜语 空洞无物 矫揉造作 哗众取宠 油腔滑调 不堪入耳 口蜜腹剑 笑里藏刀 胸无点墨 沽名钓誉 不学无术 欺世盗名 肥头大耳 呆头呆脑 大腹便便 脑满肠肥 异想天开 胡言乱语 胡作非为 自命不凡 厚颜无耻 臭名昭著 阴险毒辣 无法无天 非驴非马 气急败坏 阳奉阴违 称王称霸 两面三刀 贼眉鼠眼 罪该万 有余辜

1赞·112浏览2016-11-26

描写坏人行径的成语

穷凶极恶、人面兽心、恶贯满盈、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凶神恶煞 老奸巨猾 狼心狗肺 狗苟蝇营 衣冠禽兽、丧心病狂、禽兽不如、作恶多端、心狠手辣 狼子野心、两面三刀、狼狈为奸、笑里藏刀 忘恩负义 心怀叵测 为虎作伥 无恶不作 无法无天 无可救药 六亲不认 千夫所指 人面兽心 邪魔外道 心狠手辣 臭名昭著 乌合之众 魑魅魍魉 妖魔鬼怪 狗党狐群 口蜜腹剑 罄竹难书 五毒俱全 牛头马面 为虎作伥 狼狈为奸 蛇鼠一窝 衣冠禽兽 凶相毕露 衣冠楚楚 罪恶滔天 天理难容 丧尽天良 天打雷劈 天诛地灭 人神共愤 众叛亲离 人面兽心 不可救药 坏人心术 心术不正 坏法乱纪 自坏长城 贪赃枉法 一肚子坏水 自以为是,处心积虑,口是心非,阴险狡诈,鼠目寸光,贼眉鼠眼,恶贯满盈 勾心斗角,爱慕虚荣,财迷心窍,好吃懒做,离经叛道,上当受骗 掩耳盗铃,口是心非,朝三暮四,狐假虎威,子虚乌有,指鹿为马,纵虎归山 语无伦次 杂乱无章 甜言蜜语 空洞无物 矫揉造作 哗众取宠 油腔滑调 不堪入耳 口蜜腹剑 笑里藏刀 胸无点墨 沽名钓誉 不学无术 欺世盗名 肥头大耳 呆头呆脑 大腹便便 脑满肠肥 异想天开 胡言乱语 胡作非为 自命不凡 厚颜无耻 臭名昭著 阴险毒辣 无法无天 非驴非马 气急败坏 阳奉阴违 称王称霸 两面三刀 贼眉鼠眼 罪该万 有余辜 1.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予:给予;夺:剥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赏罚大权。 2.民意----统治者把自己阴谋做的坏事硬说是人民的意愿。 3.豺狼当道----比喻坏人当权。 4.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5.群魔乱舞----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6.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7.招降纳叛----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8.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9.牛头马面----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10.认贼作父----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 11.卖身投靠----出卖自己,投靠有权势的人。比喻丧失人格,甘心充当恶势力的工具。 12.跳梁小丑----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 13.害群之马----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14.藏垢纳污----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15.借刀----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16.以怨报德----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17.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18.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19.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20.卸磨杀驴----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21.兔狗烹----兔子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22.倒打一耙----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23.吃里爬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24.吃里扒外----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25.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26.乘人之危----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27.投井下石----比喻乘人危急的时候,加以陷害。 28.落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29.背信弃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30.敲骨吸髓----敲碎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榨极其残酷。 31.心狠手辣----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32.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33.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4.助天为虐----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 35.助桀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6.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37.不逞之徒----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38.不轨之徒----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39.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40.诲*诲盗----原意是财物不仔细保管,招致别人来偷盗;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艳,也是引诱别人来调戏。现指引诱人做奸*盗窃的事。 41.暗箭伤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42.暗室欺心----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43.不眨眼----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44.不见血----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209赞·16,898浏览2017-09-15

描写坏人行径的成语有哪些?

1、禽兽不如 拼音: qín shòu bù rú 解释: 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出处: 《晋书·阮籍传》:“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2、禽兽不若 拼音: qín shòu bù ruò 解释: 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5回:“海青乃能尽忠如此,彼张均、张洎辈,真禽兽不若矣!” 3、恶贯满盈 拼音: è guàn mǎn yíng 解释: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出处: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4、罪大恶极 拼音: zuì dà è jí 解释: 罪恶大到了极点。 出处: 宋·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者,乃罪大恶极。” 5、罪恶昭著 拼音: zuì è zhāo zhù 解释: 昭著:明显。罪恶十分明显,人所共知。 出处: 宋·赵善括《严赏罚奏议》:“虽纵欲以害民,怙势而贪利,罪恶昭著,无从上达。”

2赞·39浏览2019-09-07

形容坏人词语有哪些?

卑鄙无耻、豺狼野心、人面兽心、阴险狡诈、穷凶极恶。 1、穷凶极恶[qióng xiōng jí è] 释义: 形容极端残暴凶恶。 出处:《汉书·王莽传赞》:“穷他极恶,流毒诸夏。” 2、人面兽心[rén miàn shòu xīn] 释义: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像野兽一样凶狠。 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出处:《汉书·凶奴传》:“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3、阴险狡诈[yīn xiǎnjiǎo zhà] 释义:表面和善,暗地不怀好意的。 出处: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幽形扇毒兮,阴险诡异。” 4、豺狼野心[chái láng yě xīn] 释义: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5、卑鄙无耻[bēi bǐ wú chǐ] 释义: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出处: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贾某总办河工;浮开报销;滥得保举。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

10赞·310浏览2019-11-08

描写坏人的词语,越多越好。谢了

坏人心术 礼坏乐崩 豺狼成性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狈为奸 恶贯满盈 恶迹昭著 刁滑奸诈 奸*掳掠 老奸巨滑 朋比为奸 作奸犯科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93赞·5,087浏览

经典诗词大全一招速记千百词,仅需9元

根据文中提到的成语为您推荐

结构拆分,思维脑图,长难单词拆分音节,强化发音与记忆学生上台展示,PK互动学习,双向视频直播间,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zuoyebang.com广告?

十二星座语文成绩排名是什么?

十二星座语文成绩排名也是极度然人好奇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为大家准备的。语文成绩的排名,第一名当

42条回答·2,717人在看

这60个成语竟一直被我们误用!第一个你可能就错了

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自己平时用对了多少。 1.三人成虎 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

20,763人在看·267赞

成语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

易书科技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关注

6,317播放

田馥甄在SHE里是什么样的存在?

SHE可以说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在SHE凭借《女生宿舍》这张专辑正式出道的时

28条回答·3,266人在看

酒店白床单清洗黑幕被爆,你还敢放心得去住酒店吗?

酒店是我们出行过程中,临时用于休息的地方;然而随着近些年,酒店被爆出越来越多的卫生问题,也就会让我们

117条回答·23,889人在看

语文教材都教错了!说说庖丁解牛的那把刀为何能唱歌?

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出自《庄子》。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段梁惠王观摩厨师宰牛的场面,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因为《庄子》一书汪洋恣肆,又是道家经典,通常人们会认为这

12,144人在看·107赞

如何评价电视剧《遇见王沥川》?

《遇见王沥川》改编自施定柔的小说《沥川往事》,这部电视剧在2013年就拍摄完成,但因为种种原因到20

197条回答·19,261人在看

为什么年轻人很反感亲戚?

秒懂心理学

秒懂心理,秒懂生活

关注

254,411播放

体质比别人差的人,怎么样可以比别人强壮?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的人要多做运动

106条回答·3,189人在看

费玉清为什么会选择退出娱乐圈?

费玉清在事业巅峰的时候选择退出娱乐圈,是因为他的父母纷纷离开了他,他也觉得自己没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力

49条回答·10,099人在看

正在加载

传说中的小人什么样子

恶奴型小人。

本来,为人奴仆也是一种社会构成,并没有可羞耻或可炫耀之处。但其中有些人,成了奴仆便依仗主子的声名欺侮别人,主子失势后却对主子本人恶眼相报,甚至平日在对主子低眉顺眼之时也不断窥测着掀翻和吞没主子的各种可能,这便是恶奴了,而恶奴则是很典型的一种小人。谢国桢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中有一谝《明季奴变考》,详细叙述了明代末年江南一带仕宦缙绅之家的家奴闹事的情景,其中还涉及到我们熟悉的张浦、钱谦益、顾炎帝、董其昌等文化名人的家奴。这些家奴或是仗势欺人,或是到官府诬告主人,或是鼓噪生事席卷财物,使政治大局本来已经够混乱的时代更其混乱。为此,孟森先生曾写过一篇《读明季奴变考》的文章,说明这种奴变其实说不上阶级斗争,因为当时江南固然有不少做了奴仆而不甘心的人,却也有很多明明不必做奴仆而一定要做奴仆的人,这便是流行一时的找豪门投靠之风。本来生活已经很好,但想依仗豪门逃避赋税、横行乡里,便成群结队地来签订契约卖身为奴。“卖身投靠”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孟森先生说,前一拨奴仆刚刚狠狠地闹过事,后一拨人又乐呵呵地前来投靠为奴,这算什么阶级斗争呢?

人们寻常接触的是大量并未签订卖身契约的恶奴型小人。他们的特点,是永久地在寻找投靠和巴结的对象。投靠之初什么好话都说的出口,一旦投靠成功便充分、彻底地利用投靠对象的弱项和隐忧,作为钳制、要挟、反叛、出卖的资本,只不过反叛和出卖之后仍然是个奴才。这样的人,再凶狠毒辣,再长袖善舞,也无法抽离他们背后的靠山,在人格上,他们完全不能在世间自立,他们不管做成多大的事也只能算是小人。

乞丐型小人。

因一时的灾荒行乞求生是值得同情的,但当行乞成为一种习惯性职业,进而滋生出一种群体性的心理文化方式,则必然成为社会公害,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可言了。乞丐心理的基点,在于以自秽、自弱为手段,点滴而快速地完成着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乞丐型小人的心目中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又都是自己的,只要舍得牺牲自己的人格形象来获得人们的怜悯,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有可能转换成自己的东西。他们的脚永远踩踏在转换所有权的滑轮上,获得前,语调诚恳得让人流泪,获得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这种做法当然会受到人们的诘难,面对诘难他们的方法是考耍无赖以自救。他们会指天发誓,硬说刚刚乞讨来的东西天生就是他们的,反诬施舍者把它弄坏了,施舍者想既然如此那就不施舍了吧,他们又会大声叫喊发生了抢劫事件。叫喊召来了围观,无聊的围观者喜欢听违背常理的戏剧性事件。于是,一个无须抢劫的抢劫者抢劫了一个无可被劫的被劫者,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耸人听闻的故事啊。乞丐型小人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与懊丧的施舍者一起被长久围观者,深感满足。与街市间的恶少不同的是,乞丐型小人始终不会丢弃可怜相,或炫示残枝,或展现破衣,或强调衰老,一切似乎都到了生命的尽头,谝赚着善良的人们在人道上的最后防线。

乞丐一旦成群结帮,谁也不好对付。《清稗类钞·乞丐类》载:“江苏之淮、徐、海等处,岁有以逃荒为业者,数百成群,行乞于各州县,且至邻近各省,光绪初为最多。”最古怪的是,这帮浩浩荡荡的苏北乞丐还携带着盖有官印的护照,到了一个地方行乞简直成了一种堂堂公务。行完乞,他们又必然会到官府赖求,再盖一个官印,成为向下一站行乞的“签证”。官府虽然也皱眉,但经不住缠,既是可怜人,行乞又不算犯法,也就一一盖了章。由这个例证联想开去,生活中只要有人肯下决心用乞求手法来获得什么,迟早总会达到目的。貌似可怜却欲眼炯炯,低三下四却贪得无厌,一旦获得便立即耍赖,这便是乞丐型小人的基本生态。

流氓型小人。

凡小人无不带有流氓气,当恶奴型小人终于被最后一位主子所驱逐,当乞丐型小人终于有一天不愿再扮可怜相,当这些小人完全失去社会定位,失去哪怕是假装的价值原则的时候,他们便成为对社会秩序最放肆、又最无逻辑的骚扰者,这便是流氓型小人。

流氓型小人的活力来自于无耻。西方有人说,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物,这句话对流氓型小人不适合。《明史》中记述过一个叫曹钦程的人,明明自己已经做了吴县的知县,还要托人认宦官魏忠贤作父亲,献媚的丑态最后连魏忠贤本人也看不下去了,把他说成败类,撤了他的官职,他竟当场表示:“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不久魏忠贤阴谋败露,曹钦程被算作同党关入牢,他也没什么,天天在狱中抢掠其他罪犯的伙食,吃得饱饱的。这个曹钦程,起先无疑是一个恶奴型小人,但失去主子到了牢,便自然地转化为流氓型小人。我做过知县怎么着?照样敢把犯嘴边的饭食抢过来塞进嘴里!你来打吗?我已经咽下去了,反正迟早要杀头,还怕打?——人到了这一步,也真可以说是进入一定的境界了。

尚未进牢狱的流氓型小人比其他型的小人显得活跃,他们像玩耍一样在手上交替玩弄着诬陷、造谣、离间、偷听、恫吓、欺诈、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引蛇出洞、声东击西等等技法,别人被这一切搞得血泪斑斑,他们却谈笑自若,全然不往心里放。他们的一大优势在于,不仅精通流氓技法,而且也熟悉人世间的正常规矩,因此善于把两者故意搅浑,诱使不知底里的善良人误认为有讲理的余地,来于他们据理力争。以为他们不明真相,其实他们早就明白;以为他们一时误会,其实他们从来就没有误会过。你给他们讲道理,而他们想鄙弃的就是一切道理。当你知道这个秘密,刚想回过头去,他们又热乎乎地递过来一句最正常的大道理,使人觉得最终要鄙弃大道理的人竟然是你。曲彦斌先生的《中国乞丐史》曾引述雷君曜先生《绘图骗术奇谈》里搜集的许多事例,结论是:“对这类人不理无事,一沾边就无论如何难免要上圈套的。”此话大概能感应许多读者。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相处多少年都平安无事,而有的人,亲亲热热自称门生贴上来,没过多久便滋生出没完没了的恼心事,那很可能就是流氓型小人了。

流氓型小人乍一听似乎多数是年轻人,其实未必。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时间积累的恶果,因此大抵倒是上了一点年岁的。谢国贞先生曾经记述到明末江苏太仓沙溪一个叫顾慎卿的人,做过家奴,贩过私盐,也在衙门里混过事,人生历练极为丰富,到老在乡间组织一批无赖子不断骚扰百姓,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三个字:“老而黠”,简洁地概括了一个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街市间那些有流氓气息的年轻人,大体不在我们论述的范畴。

文痞型小人。

当少数各种小人获得一种文化载体或文化面具,那就成了文痞型小人。我想,要在中国历史上举出一大串文才很好的小人是不困难的。宋真宗钓了半天鱼钓不上来正在皱眉,一个叫丁谓的文人立即吟出一句诗来:“鱼畏龙颜上钓迟”。诗句很聪明,宋真宗立即高兴了。在宫廷里做文化侍从,至少要有这样的本事。至于这样的文化侍从是不是文痞,还要看他做多少坏事。

文痞其实也就是文化流氓。与一般流氓不同的是他们还要注意修饰文化形象,时不时愿意写几笔书法,打几本传奇,冒充一下学术辈分,拂拭一块文化招牌,伪称自己是哪位名人的师长,宣扬自己曾和某位大师有过结交。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一点文化品格的基本经纬,因而总要花费不少力气把自己打扮得慷慨激昂,好像他们是民族气节和文化品格的最后代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今日义士。他们有时还会包揽词讼,把事情搞颠倒了还能蒙得一个主持正义的美名。作为文人,他们特别知道舆论的重要,因而把很大的注意力花费在谣言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在古代,造出野心家望莽是天底下最廉洁奉公的人,并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是这帮人;在现代,给弱女子阮玲玉泼上很多脏水而使她无已言辩,只得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自尽的也是这帮人。这帮人无德、无行、无耻、但偏偏隔三差五地要打扮成道德卫者的形象,把自己身上最怕别人说的特点倒栽在别人身上。他们手上有一支笔,但几乎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像模像样地做过什么,除了阿谀就是诽谤。记得一位阅世极深的当代艺术大师临终前曾经颇有感触地说:“一个文化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做成任何一件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业而居然还在文化界骗得一点小名,那他到老也只能靠投机过日子,继续忙忙颠颠地做文痞。”文痞型小人脚跨流氓意识和文化手段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里他特别具有伪装性,也特别具有破坏性,因为他们把其他类型的小人的局部性恶浊,经过装潢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污染。试想,一群街边流氓看到服饰齐整一点的行人就丢石子、泼脏水、瞎起哄,这种很容易看出来的恶行如果由几个舞文弄墨的人在哪本杂志上换成文诌诌的腔调来干,有多少人能看出来?说不定都被看成是文艺批评和艺术讨论了。

阅读随笔

一万字长文。

四天前的晚上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艺术创作论》,今晚又回想起来,激动、兴奋的情绪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我从未想到,那些在我心里极其强烈却又说不出的东西,可以被另一个人全部领会并且说了个彻底。虽然只有二十岁,但总觉得自己经历或是感受过了太多的矛盾,很多问题思考到了头,便成了两难,就像是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而是在错与错之间。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层次的共鸣了,也很久没有敞开心扉地聊自己内心的东西了,觉得今天晚上还蛮合适的。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父母、老师谈读书(我只说文学类的阅读,社科类的就先不谈了),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据我观察,说这些话的人不怎么读书的人。为什么?他们从来都是把阅读当作知识、学问,当作谈资,好像人会因为读几本书就有了内涵。当你抱着目的去阅读的时候,你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目的。我见过很多不读书的人,他们生活丰富,人格健全,温暖纯良有涵养,所以我觉得,阅读,或者说是文学不应该是一个承载教育、意识形态和道德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情趣或是说生活方式。

下面我摘抄书里的一些段落,这也是我现在这个阶段对文学的审美观点。

第一个例子,德国布莱希特的剧作《伽利略传》。

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至少有两种常规选择:

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

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这两种选择,不管哪一种,都有主题思想,都有正确结论,而且都有可能写得精彩动人、气魄宏伟。但是,布莱希特都放弃了。他故意选择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

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这对意大利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严重的打击。教会赦免了其罪,把他流放到了北方森林的一个小木屋中,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们也从道德和友情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学生们在争论:对人生而言,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究竟是直线还是曲线?

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如果说当时屈服是可以原谅的,那也不对,因为正是他的屈服,使整个科学界一蹶不振很长时间,这中间不知有多少可能出现的成果被压抑了。那么,结论究竟何在?

没有结论。

只要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结论的意见,立即就会遭来同样力度的反驳。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而且坚信这种苦恼必将传之后代,没有出头之日。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第二个例子,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一个独身的老渔民桑提阿果那天在茫茫大海中与浪、与鱼、与自己的体力进行了一场最残酷的搏斗,他终于捕获了一条平生罕见的大鱼,把它拖在船尾拉回岸边。但是没有想到,一路上其他鱼群却被这条大鱼的血腥所吸引,一口口把它啃完了,老人拉到岸上的,只是一个空骨架。老人沮丧而踉跄地走回自己的小木屋,很快就睡着了,与平常一样,又梦见了狮子。

在这个简单的情节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篇不长的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从海明威到读者,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海明威写下的这句话已经成为现代格言,而作品本身却精细地表现了这位老人的彻底失败。然而,老人在返港的小船上刚刚承认自己被打败,却发觉大鱼的被吃,使船轻快自如。“我以前不知道失败会带来这么多的松快”,他想。于是他又想自己失败的原因,答案只是“出海太远了一点”。这时,其他鱼群又来袭击大鱼的残骸,但这些“胜利者”现在又能得到什么呢?老人回港后疲惫地上岸,回头又看了看大鱼的残骸,这,毕竟是被自己打败的对手……

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互融,永久的无解。

总有读者会好心地从中“挖掘”出主题,海明威彻底拒绝,他只是用沉郁的目光打量着茫茫海雾,一切都是未知,所剩的只是男子汉气息。但是,他的男子汉气息是可靠的么?也不,因此他扣枪自杀。

第三个例子,美国好莱坞**《一曲难忘》(即《肖邦传》)。

影片表现了肖邦的生平。肖邦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在巴黎立足并名震欧洲,女作家乔治·桑起了很大作用。她给了他最初的掌声和热烈的恋情,还把他安顿在自己的岛上别墅中让他静心创作。但就在这时,肖邦的祖国波兰面临外族侵略掀起了爱国运动,他的乡亲、老师、早年的恋人都要拉他投入爱国斗争。乔治·桑反对肖邦这样做,因为她确认他是世界音乐史上最珍贵的天才之一。几经矛盾,肖邦离开乔治·桑投入了爱国斗争,他马不停蹄地到各大城市演奏,以所得钱款支援爱国者,结果很快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爱国者把肖邦的讯告诉乔治·桑,要她参加追悼会,但她拒绝参加,说: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世界永远失去了一个天才!

照传统的艺术欣赏习惯,我国不少观众会简单地认为这部片子歌颂了肖邦为爱国而的精神,批判了乔治·桑的行径。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艺术家把自己的困惑诚恳地交付给了观众。他们歌颂肖邦的爱国热忱,但对他因连日演奏而丧生的结果更不愿意接受,所以他们又公允地表现了乔治·桑的理由。这就构成了一种“二律背反”的悖论。两者都有道理,但任何一种道理的引申结果都构成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历史上一切天才都会遇到的困境:既要耗身于现实斗争,否则自身就失去了根脉;又要维护自身的独特价值,否则就构不成远远高出于世俗民众的天才格局。天才存身的社会土壤很可能造成对天才的耗损;另一方面,孤独又可能使天才失去社会价值。《一曲难忘》的创作者把这种复杂性展示出来了,因而也就展示了一个找不到结论的人生课题,一部基本上属传统风格的影片也就有了现代哲理的色泽。

再一个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伟大作品的深刻追求,未必让多数读者和观众看“懂”。但对此我必须立即说明,艺术的伟大不同于哲学的伟大,在于即使不“懂”,也要尽可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很多伟大艺术的覆盖面,远远大于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群落,就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正面的“泛化误读功能”。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民众喜爱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只觉得好听,而完全没有领会其中的宗教精神。同样,他们也会把凡·高的油画当做一种色彩亮丽的装饰画,而完全没有领会其中的生命挣扎。这种现象常常受到某些具有“伪贵族”气息的文化人嘲笑,而我却觉得很正常。这就像,即便文化层次很低的人也会觉得晚霞很美,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光学原理和气象构成。在美的领域,“泛化感受”的天地很大,其中也包括“泛化误解”。而且,越是伟大,越容易泛化。

泛化,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我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构建了不同的泛化层次,让不同的接受者自由安顿。甚至,有时也会故意提供“泛化误读”的层次,让接受者即使误读也没有脱离美的控制。

很多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学教授为什么那么令人厌烦?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取消“泛化误读”的空间,使审美变得单一、刻板、枯窘。其实,他们以“正确”的面目导致了更大的误读。顺着我前面有关晚霞的比喻,那天傍晚,很多孩子面对晚霞设想着童话世界,很多老农面对着晚霞讲述着迷信传说,没想到那些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学教授突然出现了,宣布孩子和老农的错误,开始讲授“正确的晚霞知识”。结果会怎么样?孩子走了,老农走了,晚霞也消退了,眼前是一片黑暗。

我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在美的领域,确实有太多制造黑暗的评论家和教授。而且他们脾气很大,声音很响,因为身处黑暗不能不这样。

只有鼓励泛化感受、包容泛化误读,才能问鼎伟大。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还请大家恭敬地联想一下宗教。那些著名的宗教,信徒成千上万,其中多少人能够准确地读解《圣经》、佛经和其他神圣的经典呢?但是,即使不能准确读解,也不失为忠诚的信徒,也受到宗教的接纳和关爱。我童年时在乡间,很多佛教徒并不识字,当然读不懂佛经,他们的信仰中又包含着大量的迷信误读,但这恰恰是佛教的伟大所在。在这一点上,艺术的伟大和宗教的伟大,有点近似。

那就回到艺术创作的问题上来吧。一部伟大的作品,如何故意设置内外层次来安顿泛化感受和泛化误读呢?我想举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来作说明。

《李尔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从年迈的国王李尔分国土给三个女儿开始的。他在分国土之前,希望女儿们能在宫殿上当众讲几句他爱听的话。大女儿、二女儿用非常夸张的语言宣称,自己对父亲的爱超过自己的生命,世界上一切快乐都比不过自己爱父亲时的感受。小女儿考狄利娅则只是平静地表示,她会尽女儿的本分去爱父王,不多也不少。所谓“不多也不少”,是指她还要留下一部分爱给未来的夫婿。

李尔王平日很喜欢小女儿,但今天却对她的话非常震怒,要她收回。小女儿觉得自己并没有错,于是,李尔王当即作出了蛮横的决定,国土一分为二,只分给大女儿、二女儿,小女儿则分不到一寸土地。

以下的情节是,失去了权力的李尔王受到了大女儿、二女儿的轮番驱赶和欺侮,而渐渐精神失常;嫁到了法国的小女儿闻讯前来拯救父亲,却遭到了残害。疯狂的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说:“哀号吧,我要用我的哭声震撼穹苍,她是一去不回的了。”很快,他也了。

这个悲剧,一般地看,是一个糊涂的父亲看错了自己的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这是任何人都能感受的故事,观众看到受宠得利的两个坏女儿如何一步步把放弃了王位的父亲活活气疯,看到受屈而远去的小女儿终于赶回到可怜父亲的身前问一句:“父亲,您还认识我吗?”再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动情。即便是中国的乡间老妪,也会为之拭泪。

广大观众在领受大善和大恶的强烈对比之余,同时也会看到一个家长不辨忠奸所造成的祸害。这是《李尔王》几百年来给予社会的基本印象。

但是,问题来了。

第一,李尔王看错的,并不是朝廷高官、国外使臣,而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大女儿、二女儿的虚伪,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小女儿的忠贞,也不可能难于识别。如果李尔王一直不与她们住在一起,那还情有可原,但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李尔王着她们一步步由小孩变为大人的。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把三个女儿看错,很不合理。

第二,如果李尔王已经昏聩,那还能勉强成立。但是,在他分国土的那天,显然头脑清醒。他懂得及时退位,并自动放弃权力;他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愿意把国土分给女儿——这一切,都说得上英明。一个英明的君王阅人无数,居然看错了朝夕相处的女儿,这怎么可能?

第三,如果朝廷上无人劝说和阻止,那还可以解释成在恼怒之下的一时冲动,但劝说和阻止者及时出现了,特别是大臣肯特,不仅身份显赫,而且用语强烈。除肯特外,还有宫廷丑角即“弄臣”的慧语黠言。但李尔王不仅没听,反而对肯特问罪。

以上这三个问题叠加在一起,莎士比亚几乎成了一个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不顾正常逻辑的剧作者。这样的错误如果由一个初写剧本的青年作者来犯,那还说得通,但这是莎士比亚,而且是充分成熟的莎士比亚。退一万步,这样的错误如果出现在莎士比亚随手一写的粗疏剧作中,那也能让我们痛苦接受,但这明明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他走向伟大的里程碑。因此,就无论如何也无法作出圆满回答了。

那么,这儿必有隐情,这儿必有潜藏。只有潜藏在后边的内涵,才合乎莎士比亚的真实水平,才合乎世界名剧的真正高度。

我读到一位欧洲导演对《李尔王》的阐述,才明白发掘这种潜藏的内涵是高层艺术家的一种默契。

简单说来,在分国土的那一天,李尔王心里很清楚,大女儿、二女儿讲的是假话,小女儿讲的是真话。但是,他还是明确地褒奖了虚假,严惩了真诚。

在中国古代朝廷上,皇帝在怂恿奸臣、虐杀忠臣的时候,心里也很清楚,奸臣说的是假话,忠臣说的是真话。

莎士比亚不小心把全世界的朝廷悖论全都囊括在里边了。

皇帝为什么要杀忠臣?理由是,处于君临万方的极位之上,真实和真诚对他无用。他需要的,是排场,是仪式,是典礼,是脸面,是一种言不由衷的欢呼,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安慰。那天在朝廷之上,大女儿、二女儿符合了他的这种需要,而小女儿则破坏了这种需要。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让他感受到真实和真诚的需要呢?答案是,在他被剥夺极位,成为普通人之后。莎士比亚果真这么做了,李尔王被剥夺了一切,剥夺得非常彻底,甚至成了“人类在草昧时代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只有在这个相反的极端上,他才感受到了普通人性的重要。这个差异实在太大,因此他疯了。他已经做不了正常人,却以生命的突变验证了正常人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人文主义者的应有等级。

认识他真难,但我们终于认识他了。英国人文主义运动的第一号人物,当然有他特别的深刻性,但他又有一副最通俗的外表。

莎士比亚藏在作品内层的等级不是猜测出来的,而是留下了太多的证据。例如,在分国土的当口上,李尔王面对小女儿的忠实勃然大怒,说:“那么,就让你的忠实做你的嫁妆吧!”可见他当时完全不需要忠实。因此,当小女儿在最后见到他时喊一声“您还认识我吗”,就包含着对忠实和真实的重新“认识”。

但是,至高的权位与忠实、真实之间果真能够互融并存吗?莎士比亚的回答是沮丧和迷惘的,因此他也进入了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在两难和未知中,包含着一种高贵的人生长叹。

《李尔王》在让人们终于进入深度潜藏层面之后,会不会就此蜕弃外在的通俗层面?不会。通俗层面依然为它创造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不是意味着,一部伟大作品可以接受多层解读,让深者取其深,浅者取其浅,各取所需?是这样,但问题要比这种分割深刻得多。

诚如前文所述,伟大的作者总是在通俗层面和潜藏层面之间挖出一系列通道,树起一块块路碑,作出一次次暗示。从通俗层面看来,这也是一条条门缝,一道道豁口,一孔孔光洞,让一些有灵性的观众产生疑惑,急于窥探。当然,对多数通俗观众来说,这是一些情节之外的角落,难于理解的部件,也就不去注意了。这类艺术,照顾的是多数通俗观众,关注的是少数灵性观众。这些灵性观众,是伟大作者的精神知音,也是人类艺术的真正觉者。

这两个层面,前后并立,但前面一层又隐隐约约、影影绰绰地透露着后面一层的信息。我把这种艺术方式称之为“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除此,最让我感到意外的,便是余秋雨先生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关注,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试图去想清楚的问题。我所理解的存在主义便是:人生是荒谬的,是中性的无意义的。

下面我再找摘抄一段话:

现代艺术家一方面努力把作品中的人和事纳入人生的轨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他们又从这些人事中超越而出,乐于在总体上品尝一下人生况味。

不再是分头表现某个人命运悲惨,某件事结局凄苦,不再是远远地欣赏英雄豪气或儿女柔情,不再是谨慎地划分人性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在现代艺术家看来,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都会与这些不同的滋味相遇,它们全都来自人生。人生的险峻在此,人生的美好也在此;人生的无常在此,人生的魅力也在此。正因为人人都有可能遭遇,因此这是艺术家把欣赏者拉入共同体验的聪明手段。有的作品,让我们品尝了人生的苦涩之味,又立即告诉我们,这在所有的人生中都无可逃遁。这不是人生的偏门,而是人生的本味。

有这样一部现代外国**,女主人公的丈夫因酗酒闹事,进了监狱,她一人在乡间撑持着家庭。一位独身的中年医生来到乡间休假,天天在湖上看到女主人公沉静蕴藉的绰约风姿。女主人公当然也发现了医生,这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越了自己丈夫的男人,而且显而易见,他正爱着自己。但是,他们无法再进一步靠近。雾的湖上,一次次交叉着他们摇船的身影,但两人都默默无声。他们的障碍是,女主人公的丈夫在监狱里。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个离婚的理由,但在受到起码道德制约的女主人公和医生看来,这倒成了他们不能进一步接近的原因。他们谁也不想成为投井下石、雪上加霜之人。更何况,女主人公还撑持着一个家庭,她一旦离去,更大的悲剧将会发生。于是,他们终于在怅惘和遗憾中分手。哀怨苦涩的情绪,恰似画面上始终不散的浓雾。

若就题材而论,这里裹藏着许多常人不一定会遇到的偶然因素,如丈夫入狱、医生度假之类;但是,艺术家绝不是要我们仅仅去客观地观看一个罪犯的妻子的苦恼,或一位休假医生在爱情上的烦闷。他所渲染的苦涩带有人生的整体性:人啊,在能够爱、有权利爱的时候,总是太年轻、太草率,他们的阅历太浅,他们选择的范围太小,他们遇到异性的时机太少。因此,初恋初婚常常是不幸的,尽管人们的自尊心和适应力很快就掩盖了这种不幸。当然,他们终于会跨入能够清醒选择的年岁,可惜在这个年岁他们大多已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他们的肩上已负荷着道德的重担,他们的身后已有家庭的拖累,他们只能面对着“最佳选择”,喟然一叹,匆匆离去。

人生,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苦涩而尴尬的境况呢?似乎很难。即使是在遥远的将来,在更趋健全的人们中间,举世祝福的青年恋人仍然会是草率的,而善于选择的中年人仍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去实现自己的选择。谁叫人生把年龄次序和婚姻时间排列得如此合理又如此荒诞呢?因此,谁也不要责怪,事情始源于人生本身所包含的吊诡。只要进入人生,就会或多或少地沾染这个吊诡、这个悖论。

显然,看这样的作品,如果只是去欣赏某一地区某一类人的生活现实和精神风貌,实在是违背了艺术家们的初衷,也离开了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实质性内容。它要让我们品尝的是人生的一种整体况味:极有魅力的苦涩。

有的作品,让我们品尝了人生中更为常见的一种况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中,颇有一些篇什涉及这种人生况味,但多数有着更为浓重的道德说教和消极感慨,结果,人生本体被湮埋、被耗损了。这样的作品流传于世,人们感动的仍然是它们触及活生生的人生的部位,但艺术家往往要让它们依附于一个政治事件,或者归咎于主人公们的立场品质。这就造成了艺术从未离开人生而又很少专门品味人生的常见局面。对此,现代艺术家渐渐醒悟,他们更愿意在人生历程和人情冷暖上多做一些文章,让其他背景性内容随之而转移,而不要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

又是一部外国**。一位社会地位很高的著名音乐家与夫人一起驾车外出,车是夫人在开,不慎撞了一位老妇。作为丈夫,音乐家很自然地代替夫人承担了法律责任。他自知要被捕,匆匆逃出几天,回乡去与年迈的父亲告别。于是,他潜身于人群、蜷曲于车站,潦倒不堪,品尝了与他以往的生活完全不同的落荒滋味。一个车站食堂的女服务员约略感受到了他与卑微处境不和谐的某些气质,尽力帮助他。此时,女服务员是他的恩人,但女服务员根本无法想象他几天前所过的那种高贵生活。这种因一个偶然的触因而构成的人生起落比照,本来就已经很有意思,艺术家更进一步,让落难中的丈夫又一次看到了他夫人的面容。夫人是国家电视台的播音员,当然处处可以看到她的面容。令人沮丧的是,她明明知道撞人的是她自己,丈夫只是代她受过,她明明知道现在丈夫正在法网的边缘上掩颜奔突,去与老父作最后的道别,但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面容却是那样安详平适。音乐家凝视着安置在公共场所的电视屏幕,愕然木然。这是他过去的生活、过去的家庭,仅仅几天时间,一切都变得那样遥远。他战栗了,面对着人生的乖戾。他很快被判罪,到遥远的北方去服役了。长久没有夫人的任何消息。一天,看守警察通知他夫人来访,当他匆匆赶到指定地点而不见人的时候,忧心忡忡。他疑惑着夫人到来的可能性,而心头却有一丝另外的希冀:冒称“夫人”的来访。果然是车站邂逅的女服务员。他流泪了,又笑了,他知道,他在人生的绝路上又获得了新生,而新生的机遇,又来得那么怪异。第二天早晨,他没有及时赶到服役地,当“夫人”陪着他走近监狱高墙时两人早已筋疲力尽。高墙内,罪犯已在列队、点名,他的迟到,使警察们想到了潜逃的可能。但是,他不会潜逃,也不必潜逃了,尤其在今天。他与他的爱人,累倒在高墙外面,拉起了随手带着的一架手风琴。音乐家,又一次以音乐向人生报到。墙内的警察们宽慰地笑了,朝阳、晨雾、乐声,在一个最为人们所不齿的地方迎来了新的人生。这个作品,没有像某些不失深刻的作品那样评判社会等级的差异、揭露法律的不公,也没有包含对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更没有让音乐家作什么沉痛的忏悔。对于前夫人,作品有所否定,但也没有流连于此。艺术家根本没有给这个不知感恩的风雅女人以更多的篇幅,完全不去表现她在丈夫入狱后的生活和考虑。因此,这个作品也没有注重于道德评判。传统的艺术家也许会指责这样的作品在情节结构上的散逸,你看:明明产生了丈夫与夫人之间的纠葛,这种纠葛产生的后果又极为严重,艺术家却轻轻地、早早地把夫人丢弃了;明明矛盾的起因是一起车祸,但既不表现法庭,又不表现者家属;明明案情紧迫,正在紧张审理,却让当事人离逸千里返故乡……然而,这一切不是艺术失误,而是艺术家的故意追求。作品要表现的就是偶然性因素迭出的人生际遇,故意不关心除人生际遇之外的种种人事纠葛。因此,驾车酿祸之途,成了对音乐家前一段人生道路的了结;只身返乡之途,成了他体察人世冷暖炎凉贵贱善恶的岔道;而两人气喘吁吁奔向监狱高墙之途,则是一条在险恶中发现晨曦的新的生活道路。路,坐着汽车,坐着大车,迈着双腿走过的路,最敏感、也最透彻地体现了人生所能感受的温度。西方现代不少艺术作品,从品味人生的伤感、寂寞、灭绝,到品味出其中的荒诞意味和滑稽意味。对此,不少受传统艺术观念熏陶时间较长的人感到很不习惯。

其实这样的作品更具有人生的深度。从根本上说,它们是在浓烈地传达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而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荒诞派作品中的主角,不是纯客观的观赏对象,往往包括作者自身;但又绝不仅仅是作者的自我形象,往往又包括着观众,包括着更广的人群。简言之,这些角色,大多是艺术家心目中包括他自身在内的人类总体生态的浓缩;怪异的剧情,则大多是人生过程的象征。它们以具体微观的展现方式,与人类生态进行着宏观联结。

以上便是我所热爱以及思考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