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宋江当了皇帝,金兵南下攻打中原,梁山好汉打得过金国吗?

2.刘备已经拥有半壁江山了,为什么不听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东呢?

3.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为什么会被清朝消灭,,一开始可是打下了半壁江山的了?

4.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被乾隆誉为定国第一人的是谁?

5.诸葛亮发明的一样东西,此人仅用了一次,就为唐朝打下了大片江山

假如宋江当了皇帝,金兵南下攻打中原,梁山好汉打得过金国吗?

打下半壁江山是什么意思-打下半壁江山是什么意思啊

宋江对北宋的贡献是剿灭方腊,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得以延续赵宋王朝的国祚。宋高宗赵构能够在江南站稳脚跟,得益于岳飞的战绩战功,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枉杀岳飞后,同样是销毁记载岳飞战绩、战功的原始资料,岳飞的战绩、战功在正史中和宋江一样,记载的少之又少含糊不清。岳飞的战功事迹的考证,主要依靠岳柯(岳飞之孙)的著作;宋江及梁山军的战绩战功,也主要依靠《东都事略》《三朝北盟汇编》《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逸事》等史书笔记的记载。

宋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差,原因之一是领兵权和练兵权的分离,原因之二是打仗时文官领兵、皇帝遥控指挥。宋江的梁山军以军人、山贼、农民、渔民等等组成,领兵的主要将领多半是北宋的职业军人,这些人练兵、带兵、打仗都有一套。梁山起义总爆发于1119年,梁山军的将士们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打仗,在战争中成长壮大,他们的战斗力“非同寻常”的强悍。《宋史?候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江梁山军绝不是某些史学家所说的“万把人”,北宋京东路有禁军七万,还有地方部队(厢军)五、六万,十几万官军竟然不敢和梁山军对抗,足以说明梁山军的规模庞大(十万之众),战斗力强悍之至。1120年10月方腊起兵于睦州,同年12月童贯、谭稹率兵15万前往镇压。奇怪的是,童贯用了3个月时间,到了1121年2月,童贯非但没有把方腊镇压下去,反而丢失杭州、秀州(今台州)、楚州等地,童贯大军龟缩在润州(镇江)。

《东都事略》:“冬十月戊辰。。。。。。方腊陷睦州,婺、杭、歙等州。。。。。。十二月丁亥以童贯、谭稹讨方腊。。。。。。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

1121年3月,征讨方腊的战事突然有了转机,因为在一个月前,宋江梁山军被海州知府张叔夜诏安了,10万梁山军经过整编聚集8万精兵,在东京汴梁接受皇家检阅之后,正式开赴江南前线。同时,童贯讨伐方腊的15万官军,一下子增加到20多万,那么增加的七八万官军从哪里来的?这些新增的官军就是8万梁山军。宋江领导的梁山军成为镇压方腊的主力,梁山军兵分两路势如破竹,童贯的宋庭官军跟在梁山军的屁股后面摘桃子。6月梁山军攻破帮源洞(上苑洞)活捉了方腊,7月将方腊押送到汴梁,8月方腊在东京问斩。

北宋大臣诗人李若水《捕盗偶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骄横,士女骈观犹骇愕。”

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台温、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南宋李埴《皇宋十朝刚要》卷十八:“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上苑洞。”

《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宋江梁山军征讨方腊之后,非但没有损失惨重,反而收编了方腊10万人马,童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不但不给宋江梁山军报功,反而了放下武器被宋江收编的七万名方腊起义军。《宋史?童贯传》有相关的记载,也记载了宋江被的事情,只是宋江被害的时间被篡改。宋江被宋朝的时间,是1121年10月,宋江被后,梁山军除少部分人马编入官军外,大部分被遣散回家。北宋末年战斗力最强的梁山军,从此再也没有了。三年之后,童贯带领15万大军攻辽,被虚弱不堪的辽国打的大败。五年之后,金兵围攻东京汴梁,北宋没有可用之兵,梁山的杨志跟随种师中,在驰援太原的榆次战役中战,金兵攻占东京汴梁,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折可存墓志铭》节选:“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折可存是北宋延安经略府的麾下,征讨方腊时的官职是“统制”(正师级),方腊被斩首后,朝廷御批捉拿宋江,具体执行者就是折可存。宋江具体是怎么的没有交代,宋江到底是起兵反抗战,还是折可存按朝廷御批赐毒酒而,无法考证了。

宋江有没有推翻北宋的心思,由于史料太少我们只能推断。宋江剿灭方腊时,梁山军不但没有“伤亡惨重”,反而收编方腊起义军近10万,拥兵十六、七万的宋江,必定是朝廷所畏忌的。不管宋江有没有重新造反之心,童贯的做法是屠杀了被宋江收编的7万起义军,断绝了方腊旧部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而作为官军副元帅兼先锋官的宋江,对童贯屠杀方腊起义投降人员没有强力阻止:一是因为童贯的官大,二是宋江可能没有重新造反之心。

剿灭方腊之后,宋江梁山军加上收编的方腊起义军,宋江手里有十六、七万军队,并且战斗力非常强悍。而童贯手里的15万官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是宋江梁山军的对手。假如宋江真的想当皇帝,剿灭方腊之时对童贯的官军“反戈一击”,江南半壁江山就是宋江的了。宋江打败童贯之后,再收编十几万官军,宋江的梁山军就有30万人马。凭借手中的30万人马,和江南的几千万人口,宋江在江南称帝,以北宋军队的低下战斗力,北宋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假如,宋江在江南称帝,再好好的经营几年,时机成熟之时,率军北伐中原灭亡北宋,统一天下不是没有可能的。假如,宋江真的统一天下,象岳飞、韩世忠这样的能人干将,再加入到宋江的体系之中,辽、金、西夏真的还不是对手。在军事天才岳飞的手里,辽、金、西夏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很有可能重现汉唐的强盛辉煌。不过,那样一来,几十年以后出生的蒙古雄鹰成吉思汗,很可能就被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就被改写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历史是不能逆转的,宋江被北宋了,岳飞被南宋了,他们注定是个悲剧,过去的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刘备已经拥有半壁江山了,为什么不听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东呢?

我想问一下,刘备什么时候占有半壁江山了,刘备好不容易拿下益州了,转过年就丢了荆州三郡;终于拿下汉中的时候,还处于加封汉中王高兴的时候,荆州传来坏消息,关羽战败,荆州完全丢了,也就是说刘备仅仅占据汉末九州(等同于汉十三州)中的益州,而益州虽然是最大的州,但是实力却很是有限。

如果按照疆域来分的话,三分天下,刘备所占疆域也就总计的四分之一,所以半壁江山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

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话,执意攻打东吴,其实这种说法也太不成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确实有劝过刘备,还说出?若法正在,必能拦住刘备?的说法。

但是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是不是劝刘备不要攻打东吴,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也是同意进攻东吴的一派,所以诸葛亮是不是劝刘备不要打东吴,这件事没有准确的依据,因为正史中记载只有赵云、黄权等名臣相劝,劝刘备?先灭魏后灭吴?。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执意攻打荆州:

第一点: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的重要性,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能体现出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荆州,可以说是决定了刘备能否完成大业,丢掉荆州就代表刘备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希望。

再有,荆州在刘表时期就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荆州有着大量的人才和百姓前来避难,所以在荆州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人口资源,这是刘备必须考虑的。在对比失去荆州后的三国人口和军队对比,就知道当时荆州的百万人口对于刘备有多重要:

魏国:440万人口,兵力高达四五十万,甚至有说六十万的。

吴国:230万人口,兵力高达二十三万。

蜀国:不足百万人口,兵力顶峰时期预估为十三万左右。

第二点:荆州派系、百姓和士族

刘备自己在新野呆了足足七年,再加上对荆州的统治,刘备在荆州领域混了18年,这十八年的时间里,让刘备身边多了许多荆州谋士,比如诸葛亮、伊籍、向朗等人,这些人都是刘备身边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拿回荆州,在荆州派系面前是说不过去的。

荆州的百姓也非常爱戴刘备,刘备不忍抛下跟随自己一起逃难的新野百姓,才被曹操大军追上的,经过多年的经营,荆州百姓对于刘备还是非常认可的,有民心在,刘备自然觉得拿回荆州不是问题,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荆州士族对于刘备也是非常认可的,荆州众多士族中庞家、马家、黄家等皆是刘备的支持者,并且本族中很多人为刘备效力,士族在东汉末年对于统治者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刘备才会想着进攻东吴,夺回荆州。

第三点:为兄弟报仇

很多人都认为这一点是刘备发动战的根本原因,其实我认为,刘备作为统治者,应该分得清利害关系,这一点不过是刘备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在古代战争中,哪有不流血牺牲的,哪怕他是你自己的兄弟也一样,战争是残酷的。

但是为关羽报仇是最佳的借口,不仅能够名正言顺的夺回荆州,还能直接进攻东吴,夺取更多的领土。

第四点:深思熟虑结果

刘备摸爬滚打近四十年的时间了,投奔过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刘表等人,虽然证明了刘备能趋于人下,但是不能证明刘备没有野心啊!已经60岁的刘备远超东汉末年的三十多岁的平均年龄,这个年龄的刘备没有时间过多的准备了,再不进行统一全国的准备,那就没戏了。

这一点是我认为刘备发动对东吴战争的根本原因,本想先灭魏国的,不想你东吴找打,那就先灭你东吴,再灭曹魏,从刘备的亲征东吴就可以看出,刘备要的是必胜。

与此同时,当时全国的兵力部署,魏国除了镇西将军曹真和张郃负责防御蜀国之外,剩下的魏国大将曹真、臧霸、张辽、曹休等人,皆部署防御东吴,而东吴方面发动了几场对曹魏的作战,胜负皆有,但对曹魏的防御也是极为重视的,所以对待蜀汉这边的防御相对来说比较少。这让刘备看到,曹魏与东吴力量的相互牵制,完全是给自己机会进攻,没准自己进攻之后,曹魏也会进攻,两面夹击甚至可能直接灭掉东吴。

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准备也是相当充足的,并且此时的蜀国也处于最鼎盛的时期,刘备的精心准备,完全是想趁机灭掉东吴,从而达到与曹魏划江而治,甚至进一步北上。

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为什么会被清朝消灭,,一开始可是打下了半壁江山的了?

一、吴三桂接连取胜,险克清王朝。

历史的玩味和趣味性,往往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通过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反思和借鉴。吴三桂三藩之乱这段历史一直到今天都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因为这段历史给大家带来很多谈资,通过吴三桂事件,我们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历史现象,同时,就事件本身而言,不禁为吴三桂的结局而唏嘘不已。

吴三桂三藩之乱,打的旗号是“兴明讨虏”,一时间反清之士纷至沓来,在其强大的攻势之下,接连打下了贵州、湖南,几年之后,大清王朝一半的疆土都被吴三桂给攻破了。这个时期,吴三桂已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也曾派大军镇压,可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吴三桂阶段性的胜利,极好地抓住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所到之处,无不望风归降。这个时期的吴三桂俨然朱棣二世,但从结果来看,究竟吴三桂跟朱棣又差在哪里呢?

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被乾隆誉为定国第一人的是谁?

多尔衮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被乾隆誉为定国第一人。多尔衮为清朝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他用自己的赫赫战功让清朝得以享受万世太平。

爱新觉罗·多尔衮作为第十四个出生的皇子,从17岁起就开始体验军旅生活,之后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扫除威胁清朝统治的外来民族,为清朝的稳定和平打下基础。因此乾隆曾经评价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乾隆的这句话客观的评价了多尔衮,也显著突出了他一生的功绩。

多尔衮自幼随皇太极四处出征,皇太极发现他的军事才能对他加以提拔,并拉拢多尔衮,希望他日后能为己所用。太极的慧眼识珠也使得多尔衮的才能在日后能够最大程度被挖掘。多尔衮显然也没有辜负皇太极的期望,在大临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上阵,不顾炮火的猛烈攻击。英勇无畏冲锋陷阵,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最终在战争中取得突出功绩。

在皇太极后,面开始有所变化,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在这个时候,多尔衮也是皇位的竞争者之一。但是他并没有为了一己之私登上皇位,而是拥立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当皇帝自己作为摄政王辅佐福临。是最有竞争实力的他,放弃了皇位争夺,才使得清朝能够继续和平稳定的发展。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掌握大权,顺治帝心生不满,在多尔衮后剥夺他的封号,并掘他的墓。直到乾隆时期才为他平反,恢复他的封号,并且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诸葛亮发明的一样东西,此人仅用了一次,就为唐朝打下了大片江山

唐朝建立期间,李世民手下一批良臣勇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文臣有长孙无忌总揽全局,房玄龄、杜如晦出谋划策、当机立断,武将有秦叔宝、尉迟恭纵横沙场,破敌立功。此外还有个关键人物不可不提,没有这个人,唐朝的建立将大成问题,最起码,唐朝统一战争的时间还会延长个十年八年。

此人就是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八的李靖。李靖对于唐朝最大的贡献,是他以一人之力为李世民打下半壁江山。唐朝开国战争中,李世民长期负责中原西北等地区的战事,手下拥有绝大部分的谋臣勇将,而李靖则长期带兵征战西南、江南、岭南,是唐初少有的曾经独当一面带领大军的将帅。唐朝版图内西南巴蜀之地、江南水乡、岭南之地,都是出自李靖的战果,因此说李靖一人给唐朝打下半壁江山,毫不为过。

李靖不仅在开国之战中功勋卓著,无人能与比肩,在唐朝立国之后,李靖同样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擎天玉柱。唐朝建立初期,面临北方、西北、西南等多地游牧部族的强大军事威胁。而新生的唐朝百废待兴,兵民疲敝,刚刚经历几十年的战火摧残,面对剽悍善战的游牧部族骑兵,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键时刻李靖再度挺身而出,挂帅出征,担当起卫国御辱的神圣使命,带领大兵远征塞外,千里奔袭,连续击灭颉利可汗、吐谷浑等强敌,解除了唐朝边境面临的巨大威胁,堪称当之无愧的一代战神。李靖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他掌握了诸葛亮的一件绝密武器。

这件武器就是诸葛亮的武侯八阵图。李靖与八阵图之间有一段机缘巧合。李靖天生有胆有识,谋勇兼备,他的师父更是无人不知。隋朝名将韩擒虎,既是李靖的亲舅舅,也是他的授业恩师。韩擒虎非常欣赏外甥的才华与悟性,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韩擒虎精于武侯八阵图,并引申变化为九军阵法,全部传给李靖。

李靖得到八阵图与九军阵法后,再加以融会贯通,揣摩改进,最终研创出独家兵法绝学六花阵。这套从武侯八阵图变化而来的阵法,从此成为李靖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克敌制胜的利器。李靖之所以百战百胜,从北方打到南方,从中原打到边疆,八阵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这个武侯八阵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原来,创制于唐朝之前400年的八阵图非同一般。《三国志》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为八阵图,咸得其要"。因此,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浓缩,它诞生于诸葛亮平生经历的数百场大小征战中,是诸葛亮的千锤百炼之作,所以才会威力惊人。

可惜的是,武侯八阵图由于内容繁复深奥,奥妙精微之处,非有大才者不能参透,因此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握并用于实战,数百年间只出了个李靖,才华堪与诸葛亮比肩,八阵图才在他手里发扬光大。从此之后,八阵图再度在历史中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