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笔从戎翻译及注释

2.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

3.“投笔从戎”有什么典故?

投笔从戎翻译及注释

投笔从戎的解释是什么-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翻译为放下文场从军,也可以理解为放弃文学事业投身军旅。

这是一个古代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离骚的人最初身为一位文人墨客,但因国家危急而改变初衷,弃文从戎,为国尽忠,最终功成名就。

注释:《庄子》为中国古代的一本哲学文学杂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列御寇》是杂篇之一,主要讲述了列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通过不同的故事和寓言来透析人性和社会问题。故事《投笔从戎》是其中的一篇,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对士人退隐体现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奋斗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那么大家想知道投笔从戎的 典故 是什么吗?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投笔从戎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 决定 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解析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 文化 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 弃文就武

[反义] 解甲归田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 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投笔从戎 造句

1、报国不必须要投笔从戎,在自我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3、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4、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

5、 历史 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6、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7、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8、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9、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样投笔从戎了,然后他们这个家就彻底空了。

10、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思考三分。

11、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12、当你想投笔从戎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呢。

13、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14、他投笔从戎之际大约以为战争是____青年会所组织的九龙远足 旅行 。

15、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16、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17、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思考三分。

18、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19、如果你此刻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20、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21、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

22、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23、如果你此刻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24、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25、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样投笔从戎了,然后他们这个家就彻底空了。

26、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27、报国不必须要投笔从戎,在自我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8、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29、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30、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猜你喜欢:

1.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典故

2.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

3. 投笔从戎的故事

4.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5.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投笔从戎”有什么典故?

释义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