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品芝麻戴乌纱是什么意思

2.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3.为什么古代的官叫乌纱帽?难道帽子是用乌纱做的吗?

九品芝麻戴乌纱是什么意思

起戴乌纱帽-戴乌纱帽的意思

九品芝麻是指九品芝麻官,在古代九品芝麻官是等级最小的官,但也是要佩戴乌纱帽。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如今提起“乌纱帽”往往与当官相联系,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被称作是“乌纱帽”。直到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才开始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中就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

隋唐时期,天子百官士庶都可以戴乌纱帽。渐渐地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开始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其中规定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但这个时期,尚且不是官帽。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们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成为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样式,即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地颤动,而皇上居高临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此外,也在乌纱帽上的装饰上做出区别,不同的花纹代表的是官位的高低。不过这个时期,乌纱帽也是民间流行的便帽。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凡是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也就是明朝的官服。《明史·舆服三》中有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就被换成红缨帽,也就是后来人们总讲的红顶子。但是由于几百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文化习惯的养成,人们仍习惯称官员丢官为“丢掉乌纱帽”。

为什么古代的官叫乌纱帽?难道帽子是用乌纱做的吗?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於焉诞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於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著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於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