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愤不平的诗词-愤懑不平的诗句
1.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表达复杂深沉感情诗
2.愤懑的诗句愤懑的诗句是什么
3.将进酒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4.辛弃疾哪句诗最悲情?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什么意思?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表达复杂深沉感情诗
澄迈驿通潮阁①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③,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释
①此诗原作共二首,这里选第二首。澄迈:指澄迈县,在海南岛北部,琼州西。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查慎行注引《名胜志》:“通潮阁乃澄迈驿阁也。”
②帝:天帝。巫阳:女巫名。《楚辞·招魂》:“帝遣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魂兮归来!’”这里作者以天帝遣巫阳招屈原之魂,喻自己终被朝廷召还,得以北归,同时隐寓以屈原自况之意。
④杳(yao)杳:深暗幽远貌。
评析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二十七岁的哲宗病逝,徽宗赵佶继位,政局在短时间里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这一年五月,苏轼接到了移琼州别驾、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的赦令,终于结束了在海南的贬谪生活,于六月踏上了北归的征途。这里分析的一首诗,便是诗人由儋赴廉途中,经澄迈县,登县驿通潮阁时所作的。
此诗的开头一句:“余生欲老海南村”,表面上看起来语气很平静,似乎对自己的遇赦北归并不十分激动,其实,在这种“平静”的下面,却掩藏着作者复杂的、深沉的感情。
苏轼贬儋州时,已是六十二岁的高龄。这个年纪,还要飘流过海,贬往天涯海角,这是何等残酷的打击!苏轼当时自忖难以生还,曾说自己到达海岛后,首先是作棺,其次是作墓,后就葬在海南。并为此立下了遗嘱、安排了后事。来到海南后,他的生活条件艰苦得无法想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几乎什么都没有,只能与小儿子苏过过着“如俩苦行僧耳”(《与元老侄孙书》)的生活。但是诗人却并没有被命运所压倒,而是始终“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同上),著书作诗,讲学明道,不仅为海南培育出了历史上第一名进士,而且与海南的广大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正因为如此,当诗人听到北归的赦令时,并没有惊呼狂喜、涕泪交流,而是首先想到了自己早已做好的精神准备。“余生欲老海南村”这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阶残酷迫害的愤懑,也表现了他在苦难生活中的坚定。它无异于向当年那些统治者宣告:你们把我置于地的阴谋终于失败了!我既然能在海南坚强地活下来,就能够同样坚强地活下去,我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采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比较含蓄地表达出来罢了。
接下来的一句:“帝遣巫阳招我魂”,在理解上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以“天帝”喻徽宗,以“招我魂”喻自己终被朝廷召还,得以北归。过去的很多注本就是这样解释的,这种解释也并没有错。因为苏轼当时对宋徽宗赵佶还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对他抱有一定的幻想,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点:即苏轼使用《楚辞·招魂》的典故,明显地含有以屈原自况的意思。在苏轼看来,自己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君,但却遭到贬谪海南的残酷打击,这就像屈原被楚王放逐一样,不过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罢了!在“帝遣巫阳招我魂”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不平。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品行的高洁,抱有坚定的自信。把这句诗与前一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位老人在经历了万千磨难之后那种傲兀不屈的性格、那种铁骨铮铮的形象,便在我们的心底隐然出现了。
此诗的后两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写出了诗人在自己心中对于中原的激动的呼唤,表现了对于家乡、对于故土的深切的怀念和热烈的向往,而并非实际所见。去过海南的人都知道,澄迈县距海口还有上百里,距最近的海边也有好几十里,站在澄迈县驿通潮阁上,实际上是连大海也看不见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看到中原了。诗人在这里,是遥望着那极远处的、鹘鸟隐没的天际,望着那天地相接的远方,在心中想象着:那天边若有若无、杳如一发的地方,一定是我日夜思念的中原的土地了!这一回终于能够再见到中原的青山、终于能够与亲人团聚了!透过诗人心底的这种私语,我们可以想象他在贬谪海南的岁月里,是如何对中原的土地朝思暮想;而在踏上北归的征途、即将见到中原青山之时,他又是怎样望眼欲穿、心潮起伏!多少往事的回忆,多少人生的悲喜,此时此刻,一起涌上心头。这种感情是相当复杂、难于用语言来表述的,而作者却通过写在自己的心中看到了中原的青山,把这一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结尾的两句诗,历来被认为是苏轼晚年诗艺精纯的名句,达到了诗歌的绝诣。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曾说,这两句诗“其语倔奇,盖得意也”;清人纪昀也认为这是“神来之句”(《纪评苏诗》卷四十三),难以企及。但他们对此都没有作出深入的解释,倒是清人施补华的一段话,庶几搔到了痒处,对我们颇有启发。施补华说:“东坡七绝亦可爱,然趣多致多,而神韵却少。‘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致也;‘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趣也。独‘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则气韵两到,语带沉雄,不可及也。”(《岘佣说诗》)
在施补华看来,此诗的长处,不同于《望湖楼醉书》(之二)的写情致,也不同于《纵笔三首》(之一)的写趣味,而是着眼于“神韵”。按“神韵”这个概念,是南齐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过,“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后来胡应麟始于诗论中标神韵之名,到了清人王士祯,则正式提出了神韵说,把“神韵”当成了评诗的最重要的标准。对于什么是“神韵”,王士祯其实也并没有作出系统的正面阐述,往往是举若干前人的诗句为例,或援引所好的古人之语,如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来加以说明,弄得很玄虚、很神秘。其实我们今天看来,所谓“神韵”,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描写,一种使我们得以想见诗人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的艺术境界,一种极端的含蓄。以这样的理解去看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一诗,我们觉得施补华的评论是抓住了要害的。
苏轼此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深藏不露。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是客观地叙述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登上通潮阁的所见,只字未提曾经经历的苦难。可是我们读了这首诗,反复地咀嚼体味,却觉得诗人分明地写出了对统治者残酷迫害的愤懑和不平,写出了在苦难中的坚定不屈,写出了他高尚的品节和操守;也写出了他在踏上北归之途时,对于中原的深深的思念和急切的向往,写出了他望眼欲穿的激动的心情。这种种感情,都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可以把握的,但同时,却又意在言外,不露痕迹,确实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施补华从“神韵”的角度来分析此诗,应当说是破的之论,比起胡仔和纪昀的评论来,显然要高明得多了。
愤懑的诗句愤懑的诗句是什么
愤懑的诗句有:岁月尽能消愤懑,岁月尽能消愤懑。
愤懑的诗句有:愤懑今人终拂膺,岁月尽能消愤懑。拼音是:fènmèn。结构是:愤(左右结构)懑(上下结构)。词性是:动词。注音是:ㄈㄣ_ㄇㄣ_。
愤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愤懑fènmèn。(1)气愤;抑郁不平。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愤满”、“愤闷”。抑郁烦闷。引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_终已不得舒愤_以晓左右。”《后汉书·蔡邕传》:“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南朝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结愤_,运开申悲凉。”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愤闷胸须豁,交加臂莫攘。”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_君_日益读书,大涵肆於六经,而时发其愤闷於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_。”温传昭《晴转多云,有雷雨》:“笑和尚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⒉愤慨,气愤。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_。”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姚江生擒汉奸头目二十_口,悉纵之回。此真__才,令人愤_。”柯云路《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丁猛愈来愈愤懑。”
三、国语词典
忿恨不平。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讳,是以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也作「忿懑」。
四、网络解释
愤懑愤懑,汉语词汇。拼音:fènmèn注音:ㄈㄣ_ㄇㄣ_解释:1、气愤;抑郁不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充满了愤懑的情绪。
关于愤懑的近义词
愤激义愤愤怒气忿气氛怫郁愤慨愤恨气愤怨愤
关于愤懑的诗词
《咏怀·夸谈快愤懑》
关于愤懑的成语
愤世疾邪愤不欲生悲愤欲绝愤不顾身
关于愤懑的词语
愤不顾身愤气填膺愤时疾俗愤懑不平愤然作色愤世嫉俗愤不欲生愤世疾邪悲愤欲绝激起公愤
关于愤懑的造句
1、青春的愤懑和反叛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不断重演。
2、这些感情炽烈的诗篇,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3、所以,他既愤懑于胸,又感到任重道远。
4、我总感到,威子的打架带有反世俗的性质。他用拳头同那些他所看不惯的讨厌的趾高气扬的春风得意不可一世的的嘴脸对话,而他的功夫加上的他的过人的狂野凶猛勇敢速度力量,一次一次地宣泄着自己的压抑和愤懑,也令不少只会吹牛不知苦练的假功夫们避之则吉。
5、你满载着民族的耻辱和愤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愤懑的详细信息
将进酒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将进酒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愿醒一作: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叫侍儿拿去统统换美酒,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注释:
将进酒:劝酒歌,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大的厅堂。一说指父母。青丝:黑发。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戏。
主人:指宴请李白的人,元丹丘。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裘:皮衣。尔:你。销:同“消”。
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诗歌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方法作者经常用,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是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 曩昔 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的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很多,而为何偏举“陈王”,这又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都是谢安这些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当中,“陈王”曹植与酒联系得比较多。这样写便有了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乎只涉及人生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在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说回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了。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昂贵的皮衣)用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一、整体把握
(一)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千金散尽还复来”),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但又表现出对理想和事业的自信。作品起笔即感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人很快就会由年为衰老。因时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负良辰美景,有兴致的时候应该及时饮酒尽情行乐。但是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虽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不难看出,诗人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这种及时行乐中虚度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第二部分(从“烹羊宰牛且为乐”至“惟有饮者留其名”),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第三部分(从“陈王昔时宴平乐”至篇末),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 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二)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三)三种主要心态: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自信之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愉悦之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愤懑不平之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二、名句赏析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我安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
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意指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那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三、情感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一)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二)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三)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四、李白与酒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纵观李白的一生,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然而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
辛弃疾哪句诗最悲情?
我最喜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喜欢理由:
因为整首诗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可能我比较崇拜这种悲情的诗句吧,哈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什么意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出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增长,振作。
创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同样被贬的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作答。
相关拓展
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原文?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
你拿过我的酒杯斟满美酒同饮共醉,与你一起拿着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度光阴。
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诗人和白居易两人见面后高兴地心情的流露,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这次见面彼此都非常的开心。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和白居易(乐天)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彼此谈起了过去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迫害的事情,感慨万端。在宴席上,白居易即席吟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是: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题的刘二十八即刘禹锡,二十八,是兄弟间的排行。“使君”是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当时的官职是刺史,所以称使君。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给我杯子里添上酒,我用筷子敲着盘子为你歌唱。你的诗才堪称国手,可又有什么用呢?不幸的命运压在你的头上毫无办法。举眼四望,到处是一片繁华景象,只有你一个人长期孤单寂寞。满朝人都升了官职,只有你长期坎坷。这是你诗才太高名声太大,才使你在政治上遭受这样的折磨。可竟折磨了二十三年,你被折磨得也太长了啊!
诗中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充满同情,并指出他遭受折磨是由于才名所误。刘禹锡读后,十分激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诗。
一开始诗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沉痛地诉说: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概述了诗人从事政治改革失败后的痛苦经历和处境。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备受打击、迫害,被逐出京,远谪南荒,一贬再贬,在巴山、楚水这些僻远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岁月蹉跎,壮年有为的时期过去了,现在已进入衰老之年,壮志未酬,两鬓先斑,诗人怎能不万分沉痛!这两句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语极愤慨,“凄凉地”、“弃置身”,抒发了诗人深受打击、迫害而无法平静的愤懑心情。
三、四两句接着从自己的不幸遭遇转到对已过世的战友的怀念和对时势的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这句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王伾、凌准、柳宗元等先后于贬所。现在自己年老归来,不见昔日风雨同舟的战友,不禁有西晋向秀闻笛怀友作赋之悲。“闻笛赋”就是向秀作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稽康、吕安,因得罪了西晋的统治者司马昭而被,有次向秀路过稽康故居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听到邻人吹笛,想起稽康和吕安,心情十分悲痛,便写了《思旧赋》。这里诗人是以向秀自比,借以抒发对王叔文、柳宗元等亡友的怀念之情的。不过,除了这一意思外,还含有另一层意思:诗人认为当年司马昭为清除异己,稽康、吕安,已经遭到了历史的谴责和人民的唾骂,今天迫害王叔文、柳宗元的人,也难免会落得同样下场。“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据《述异记》记载:晋人王质入山采樵,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他在旁观看,看完一局棋后,发现他的斧头木柄已经烂掉。回到家乡,时间已过了一百年,同时代的人早已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故事,形容世事变化的迅速,自己长期谪居异地,这次回归故乡,人事已非往昔,自己就象那个采樵归来的人一样,恍如有隔世之感。以上两句,诗人所借用的两个典故,用得非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很切合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时势变迁的感喟,同时也增加了诗的抒情气氛,收到了古典今用的艺术效果。
五、六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感慨身世和表明诗人对未来的看法。诗人对自己的长期被弃,埋没一世,是万分沉痛的,他深感自己的身世有如“沉舟”、“病树”。但是,他对未来并不失望。他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表明诗人对未来仍是充满信心的。这两句是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的回答。和白诗比较,显出了诗人较为开朗的胸襟。
诗的最后两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示感谢友人的赠诗。这两句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长精神”,体现了诗人昂扬振奋的气度。这说明诗人是一个坚毅不屈的人。事实也正是这样,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一直没有动摇过他的政治信念。
此诗抒发了诗人长期被弃于南荒的愤懑不平之气,表达了对已故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显示了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内容丰富,意韵深长。在写作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性格。
全诗语言极概括精炼,出色地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沉舟”、“病树”两句,造意新,立意高,含意深,诗人把对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对未来的深刻认识,巧妙地寓托于形象化的语言中,使诗句具有哲理意味,对人们很富启发。白居易读了,备加赞赏。是自唐以来广为传诵的佳句。后人作为比喻借用时,已赋予新意,常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整理:zhl20170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