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篇累牍是什么意思

2.累牍连篇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3.联篇累牍成语解释

4.连章累牍的解释

5.连篇累牍的解释

连篇累牍是什么意思

连篇累牍的出处-连篇累牍的意思解释

连篇累牍的意思:文辞非常冗长。

拼音[ lián piān lěi dú ]

近义词拖泥带水、长篇大论、连帙累牍、繁文缛节、连编累牍、连篇累册

反义词惜墨如金、删繁就简、片言只语、要言不烦、片纸只字、短小精悍、三言两语、言简意赅、片言只字、简明扼要

连篇累牍的近义词

长篇大论

拼音[ cháng piān dà lùn ]

解释指滔滔不绝的发言或篇幅冗长的文章(多含贬义)。

近义词冗词赘句、空洞无物、连篇累牍、长篇大套、长篇累牍、大书特书

反义词片言只语、片文只字、要言不烦、短小精悍、三言两语、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繁文缛节

拼音[ fán wén rù jié ]

解释烦琐而多余的仪式或礼节,比喻烦琐多余的事项。

近义词烦文缛礼、附赘悬疣、虚文缛节、连篇累牍、繁文末节

反义词放浪形骸、言简意赅、因陋就简、精益求精

累牍连篇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ㄌㄟˇ ㄉㄨˊ ㄌㄧㄢˊ ㄆㄧㄢ 汉语拼音 lěi dú lián piān 同义词 连篇累牍 连篇累幅 连章累牍 连编累牍 联篇累牍 出处 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明˙汤显袓˙还魂记˙第六出:「他归朝燕,黄金累千。一言掷地,万岁喧天,则俺连篇累牍无人见。」 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寸晷之下,唯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钟侨弄笔狡狯之文,偶一为之,以资惩劝,亦无不可。如累牍连篇,动成卷帙,则非著书之体矣。」 唐·刘知几《史通·核才》:「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 清˙朱彝尊˙茅山许长史旧馆碑跋:「尝与梁武帝论书,连章累牍,载诸法书要录。」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回:「虽终日兀坐车中,不发一语,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 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友人周海庐与之暱,赠以诗,不啻联篇累牍。」 释义 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指用过多的篇幅敍述。 写字用的竹简、木片串连堆积在一起。形容篇幅过多,文词冗长。亦作「连篇累牍」、「连篇累幅」、「连章累牍」。 例句 他的文章常是连篇累幅,让人找不出重点。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指用过多的篇幅叙述 相似词 拖泥带水,长篇大论 相反词 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要言不烦

联篇累牍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联篇累牍

标准发音:lián piān lěi dú

繁体写法:联篇累牍

联篇累牍是什么意思:形容文字冗长而繁琐

联篇累牍成语接龙:血肉相联 → 联篇累牍 → 无龙龙了

用法分析: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累 ① lèi (受劳义)劳累;② léi (多余义)累赘③ lěi (牵连义) 牵累。

出处说明: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 丽品》:“友人周海庐与之昵,赠以诗,不啻联篇累牍。”

对应近义词:连篇累牍

对应反义词:简明扼要

连章累牍的解释

连章累牍的解释

同“ 连篇累牍 ”。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顷,尝有一士焉,以草茅疏贱,不为禄诱,不为祸怵,连章累牍,抗论今日任兼将相之大臣。”

词语分解

连章的解释 .接连上章。 南朝 梁 何逊 刘孺 《赋咏联句》:“连章既不敏,高谈岂能剧。” 宋 文同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连章乞外补,得郡悉乡曲。”《明史·张翀传》:“召为刑部右侍郎,不拜,连章乞 累牍的解释 形容 文字众多。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必一一载之简策,则累牍而不能尽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故论一体,制实多端,或分 著作 之一 篇,或括撰述之总部,多则累牍,少

连篇累牍的解释

连篇累牍的解释:原义是写字用的竹简、木片串连堆积在一起,形容篇幅过多,文词冗长

扩展知识:

连篇累牍(拼音:lián piān lěi d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魏征等《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近义:长篇大论、拖泥带水

反义: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成语寓意:很多人在写文章时,或堆砌辞藻,或空发议论,或盲目抒情,或故弄玄虚,实则内容空洞、不知所云。对此,人们应坚决杜绝,一定要把扎扎实实的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造句:

有些***的讲话连篇累牍,却不得要领。

他这篇作文连篇累牍都是写景喻人,让人看了真觉得乏味。

他连篇累牍的文章没有引起什么反应。

他连篇累牍地在报刊发表文章,反复阐明“鲁班确无其人”的论点,但并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重视和支持。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文人的文章多浮华空洞,这种风气延续到隋朝。隋文帝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文章写得也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的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

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章辞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

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

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的奏章一发布,官员上的奏章立即得到了改变,从此文风逐渐好转了,他上奏的目的也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