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夫不, 鲁难未已-鲁难未已
1.庆父不鲁难未已的典故
2.鲁难未已怎么读
3.庆父未鲁难未已是什么意思
4.成语“庆父不,鲁难未已”是含贬义的成语吗?
庆父不鲁难未已的典故
庆父不,鲁难未已说的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典故
《左传·闵公元年》
冬,齐仲孙湫(从水
秋声)来省难(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注:冬,齐仲孙来。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薰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成语故事
鲁庄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虽没有大作为也没有大失误,心里倒安然。可身后之事却令他心神难安。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自己最宠幸的爱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凤生了公子申,由谁来继承王位呢。三个儿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谁继位,他的三个弟弟是关键。大弟庆父凶残专横,且隐隐约约地知道他与哀姜关系暧昧,不愿见他,就叫来二弟叔牙商议后事。谁知叔牙早被庆父收买,极力推荐庆父,庄公没说什么。又叫来三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盛赞公子般的仁德,愿竭力拥戴般继承王位,此事就这样敲定了。
秋风萧瑟的八月,庄公驾崩,季友设计毒了叔牙,孤立了庆父,宣布遗诏,让公子般登上了王位。庆父哪能忍下这口恶气,在密室里与哀姜尽情欢愉之后,二人就谋划起来,一致的意见是除掉新君,让谁继位呢,哀姜极力怂恿庆父登基,庆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先让八岁的启当个傀儡,再伺机而动。而启是哀姜的亲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吊唁的时候,庆父发动政变,让启当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同时派人在途中截杀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胁,赶快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齐国公主,闵公自然是齐王的外孙,庆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稳,就慌慌张张地跑到齐国去争取援助,齐桓公答应了他。
此时庆父越发猖狂,随意诛杀异己,欺压良善,与哀姜的亲密接触,也毫无顾忌了。第二年庆父就和哀姜杀掉了闵公,自立为国君了。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其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准备采取措施。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又胡作非为,已满腔愤怒,听说齐国要对付他,就纷纷起来反抗庆父。这时身在邾国的季友发出讨伐庆父的檄文,并拥戴公子申为国君,国人热烈响应。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敌众,仓惶逃到莒国去了。季友带申回国,并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鲁难未已怎么读
庆父不,鲁难未已
拼音: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解释: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出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庆父未鲁难未已是什么意思
庆父未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不除掉庆父,鲁国的政局就很难稳定。
“庆父不,鲁难未已”的成语,比喻,不除掉制造大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宁。后人也常常把制造内乱的源头人物比作庆父。该成语出自《春秋左传闵公元年》。
庆父是鲁国公子。公子的原意,一般指其父亲是国君,但是其本人没有继承君位,而是其兄弟继承了国君。这样的人在本国一般地位仍然很高,有相当的ZZ影响力,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们就叫做“王孙”。公子王孙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
庆父未鲁难未已的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是鲁庄公。庄公在位期间取得了一些政绩,最为著名的是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大军。他统治了鲁国32年,与齐桓公是同时代的国君。鲁庄公晚年希望立宠妃孟任的儿子班为太子,并咨询了弟弟叔牙的意见。
然而,叔牙提议,庆父拥有出色的才干,应该继承王位。这一提议令庄公不满,于是他咨询了弟弟季友的意见,季友表示,立班为太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并承诺会全力支持班。不久后,鲁庄公去世,季友和众大臣们支持立班为新国君,成为鲁国的新国君。
然而,公子庆父一直渴望夺取王位,他联络鲁庄公的妃嫔哀姜,策划班,然后立开为新国君,即鲁闵公。一年后,庆父企图夺取国君地位,派人暗杀开,使鲁国陷入政治混乱,国民怨声载道。此时,流亡的老一代公子季友借机召集鲁国大夫和将领,联合起义讨伐庆父。
庆父看到形势不妙,匆忙逃到莒国。在那个时代,齐、鲁、莒是山东地区三大主要国家,它们的王族互相联姻,各自的公子和王孙与邻国建立了婚姻关系。庆父逃难的选择是莒国,他希望能够在自己姥姥的国家寻求庇护。
因此,齐、鲁、莒三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手段。当庆父逃到莒国后,老一代公子季友请齐桓公来主持重新立国君的仪式,鉴于齐桓公当时的威望,这有助于确立新国君的地位。鲁僖公被立为新国君,鲁国内的混乱局势才最终平息。
成语“庆父不,鲁难未已”是含贬义的成语吗?
这是中性的成语,不含贬义。
成语:庆父不,鲁难未已
读音: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意思: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出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
造句例子:庆父不,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典故:《左传·闵公元年》
冬,齐仲孙湫(从水,秋声)来省难(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注:冬,齐仲孙来。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