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倨后卑是什么意思?前倨后卑成语造句和典故

2.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3.前倨后恭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4.洛阳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前倨后卑是什么意思?前倨后卑成语造句和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合集-前倨后恭的典故

成语名称: 前倨后卑 qián jù hòu bēi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前倨后卑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前倨后卑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前倨后卑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百科解释如下:

前倨后卑 qián jù hòu bēi解释: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目录 ? 用法

? 成语故事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用法[回目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前后态度

成语故事[回目录]

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曾游说列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此,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是,在开初的时候,他也有过不少次的失败,受过不少次的挫折。比如,有一回他到一个国家去游说,没想到那个国家的国王竟不接待他。这叫他把钱花得精光,穷困不堪,人也累得黑瘦黑瘦的,闹得很不像个样子。无奈,他只好满面羞愧地向老家归去。但回家后,没想到家人也都看不起他。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父母也仿佛不愿意与他说话。而且,嫂子和妻子还在背地里讥笑他说:“咱们这样的人家,治家产,做买卖才是正业。而他呢!却不干正业专门去游说。他今天落到这步天地,真是活该啊!”听到这些话,苏秦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却没有灰心。他仍他行他素,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认真研究如何游说的学问,发愤要干出一番事业……后来,他的事业果然成功。

 有一回,他到赵国去游说。他对赵王说:“燕、赵、齐、楚、魏、韩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有秦国的五倍大;六国的兵卒加起来有秦国的十倍多。假如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去攻击秦国,秦国必定被击破而听从我们的摆布。否则,秦国必将把咱们各个击败,那咱们六个国家,一个个都得服从它,向它称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击破别人和被别人击破,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那就大不一样,岂可同日而言呀)?”终于,赵王同意了苏秦的意见,表示愿意与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秦。因觉得苏秦的话有道理,赵王还送给了苏秦100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璧和1000束锦乡……。并支持他到别的国家再去游说。就这样,在赵王的支持下,他游说最后成功,列国联合起来抗秦……因此,那时候,他成了人人皆知的显赫人物。功成名就以后,苏秦又回老家去了。他这一回的回家与上一次就大不相同。他父母听说他要回来了,急忙洒扫居室,修整道路,准备乐队,陈设酒器,带着家人到离城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见面了。他的妻子很羞愧,不敢正面看他,只是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子更是伏在地上,拜了又拜,向他赔罪……看到这个场面,苏秦笑了。他笑着去问嫂子:“嫂子,你为啥先前那么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做。而现在,为啥又如此卑谦呢?”他嫂嫂低头而老实回答:“因为你的地位已变得非常尊贵,又有许多的金钱……”嫂子的话,使得苏秦感慨万分。他长长地叹了一声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穷困的时候,父母都不把儿子当作儿子,亲人也不把亲人当作亲人。如今,我有了地位,我有了金钱。所以,父母也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亲人也把亲人当成了亲人。人生在世,对权势,名利和金钱,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呢?”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14588.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诗的意思:

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典故:

1.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有的理解为二者自叹怀才不遇。觉得也是对刘备心境的写照,让刘备听第一句就吸引了注意力。从唱歌人的逻辑上讲,还是前者,即石广元自比吕尚、郦食其。

2.君不见...说得是姜太公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伐纣。 东海者叟:姜。 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荆榛:草莽。和后边对仗。有种解释为地名,李白《梁甫吟》“朝歌屠叟辞棘津”,棘津就是地名。

3.白鱼入舟:殷亡周兴之兆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孟津)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牧野一战: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4.又不见...说得是郦食其辅佐刘邦。 高阳酒徒:郦。

长揖:对刘邦不礼貌的礼节。 隆准公:高鼻子公。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辍洗:刘邦当时在洗脚,看到郦食其就没心情洗脚了

5.下齐七十二城: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时,郦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前倨后恭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42 成语 前倨后恭 注音 ㄑㄧㄢˊ ㄐㄩˋ ㄏㄡˋ ㄍㄨㄥ 汉语拼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释义 先前傲慢无礼,后又谦卑恭敬。

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

「引锥刺股」、「今恭昔慢」 典源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将说1>楚王,路过洛阳2>,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3>,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4>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5>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注解〕(1)说:音ㄕㄨㄟˋ,用言语劝人,使其听从或采纳。

(2)洛阳:东周的首都,为苏秦的故乡。

位于今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内。

(3)蛇行匍伏:像蛇一样曲身在地上爬行。

匍,音ㄆㄨˊ。

伏,伏地而行。

(4)倨:傲慢无礼。

(5)季子:苏秦的字。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 典故说明 「前倨后恭」原作「前倨后卑」。

苏秦是战国时的纵横家,在他刚学成时,到秦国想向秦王求官。

他连续上书十次,但都不被采纳,只有丧气的回家。

回家后,家人都看不起他。

于是他闭门苦读,想争一口气。

他找出《太公阴符》一书,反复熟读,不断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终于理解书中道理。

后来苏秦又去各国游说,他主张合纵政策,说服了齐、燕、赵、楚、韩、魏六个国家结为同盟,共同对付秦国,苏秦因此担任六国宰相,佩带六国相印,也让秦国因此不敢东侵。

有一次苏秦因公经过故乡洛阳,苏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

苏秦看了,说:「嫂嫂,你为何从前的态度那么傲慢,现在却又那么谦卑呢?」嫂嫂答道:「你现在做了大官,既尊贵,又有钱啊!」苏秦叹了口气说:「哎!贫穷时父母都不把你当儿子看待,富贵时亲友都畏惧你,难怪人们要看重权势利禄了!」《战国策》原文对苏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后卑」,《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作「何前倨而后恭」,后来就从这里演变出「前倨后恭」的成语,用来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书证 01.《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02.《世说新语.排调》:「谢遏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来,不暇着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

公曰:『汝可谓前倨而后恭。

』」03.《西游记》第五一回:「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04.《醒世姻缘传》第三回:「说完,送出计老头去了。

正是前倨后恭,人还好过。」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态度势利」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种前倨后恭的势利小人,不可深交!<02>他那种前倨后恭的模样,我真看不惯。

<03>知道我当了主任,他前倨后恭的态度,令人憎恶。

<04>他从盛气凌人一变而为谄媚温驯,前倨后恭,莫此为甚。

<05>也许受到宗教的影响,他的态度前倨后恭,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06>起初他很傲慢,等看到我的名片后,立即打躬作揖,标准的前倨后恭。

<07>也许是人性的弱点吧!社会上像他那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人还真不少。

近义词:

反义词: 始终如一 辨识 请参考『辨识142』 参考语词 前倨后卑,后恭前倨

洛阳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洛阳的十大成语典故

1、 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3、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5、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6、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涌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7、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就是说,东汉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有一次,他从南方打了胜仗回来,朋友们纷纷前去迎接、祝贺。以有计谋著称的孟冀也向他表示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现在匈奴、乌桓正在侵扰北边,我正想主动请命前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战沙场,以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怎么能躺床上安然在妻子儿女的身边中呢?”

8、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经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膺。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当时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9、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洛阳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学”。鼓动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再各个击破,但是秦惠文王没理他。苏秦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乡。家里人看见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还有一个叫张仪的人四处游说“连横”学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为会你感到耻辱的。”

韩王听了以后认为苏秦说的有道理,说:“我也不会向秦国屈服!”苏秦就这样一个一个说服了六国,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秦国也被六国孤立起来。

10、数典忘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