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厕所贴什么对联

2.中国古代没有玻璃,只有简单的窗户纸,房主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窥?

3.墨子读后感

4.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左右)

厕所贴什么对联

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简单-夜不闭户是啥意思?

厕所门口的对联文化。

厕所门口贴对联,古往今来还真不是什么稀奇事,并且随便搜一下,就会蹦出许多很有意思的“厕所对联”。我国文字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原本平平无奇的一件日常小事,却因为文字的修饰,让人对于厕所文化也忍俊不禁,一起来看下几副有名的“厕所对联”。

1、上联:在坑满坑,在谷满谷下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乍一看,第一句“在坑满坑”是非常直白的叙述,我们都知道,以前农村的厕所都是在地下挖一个坑,上面搭几块木板就成了,“坑”是对厕所最简单直白的称呼,可是在这副对联中上下句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副看似描绘厕所的对联其实大有讲究。

《庄子·天运》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谷满仓,在坑满坑。这句话是对当时社会的描述,谷仓都满了,粮食富足,人们生活稳定;厕所的坑都满了,人们一年四季的肥料也不用发愁了,农作物自然长得好。这副对联将原本人们很少注意到的词句用上了,表达了社会的稳定富足。路不拾遗,想来大家都比较熟悉,是出自《韩非子》,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好,百姓不愁吃穿,生活富足,自然没有小偷,晚上不关门,也不会丢东西了。这副对联雅俗共赏,从日常吃喝拉撒说起,引经据典,表达了对稳定生活的向往,贴在厕所门口是不是特别适合呢?

上联:有小便宜下联:得大解脱这副只有八个字的厕所对联,寓意可不简单,我国文字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很多古文断句的地方不一样,读来的意思那真的是大相径庭,这副对联也有这样的奇妙之处,两处断句,两种意境。

第一种:有/小便宜,得/大解脱。便宜,在现代人嘴里一般是读作第二声,指的是能够捞到一些意外的好处,但是在佛经处,这里的解释就大不相同。佛经中,“便宜”应该是读第四声,是方便之门的意思。

佛法讲究的是悟和度,度人也是一种成就自己的方式,想要度人就要用一种他人最为方便的方式,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用他人最适合的办法度人,让他人得到解脱,这才是佛最愿意看到的。

而厕所是人们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能够让人们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得放松解脱,这何尝不是在做好事呢?加入了佛经的禅意,片刻间建造厕所和上厕所都成了神圣的事情了。第二种:有小便/宜,得大解/脱。这样的断句方式读来就是大俗:有小便的想法了,这个地方很适合,接下去就是宽衣解带,让这些污水都脱身而去。

这样看来,这副对联贴在厕所门口应当是最适合的了,毕竟能够将上厕所描述得如此直接,也真的是很有意境了。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只有简单的窗户纸,房主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窥?

最近好几部古装剧接连上映,无论是传统古装剧《大明风华》还是架空科幻剧《庆余年》都让大家一饱眼福。

因为剧中陈设背景都是古代的,其中剧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就让我十分疑惑,剧中出现过这样的片段,有人想向屋子里吹迷烟或是偷听偷看,往往将纸糊的窗户用手指戳一个小孔,透过这个小孔来观察情况。

这就让我很好奇,古代的窗户真的都是纸做的吗?古人们是怎样防止自己的窗户泄漏自己的隐私呢?

古代的窗子都是用什么做的?

古代的人们为了增加房屋的明亮度和透气性,就会在屋中开几扇窗户。

但他们一般都会将窗户给糊上,这不仅能够在冬天能够抵挡一些寒风,防止灰尘进入,而且还能减少光照的刺激。

远古的时候,人们选择用兽皮之类的皮毛将窗户挡上,但是久而久之,就发现动物皮毛的透气性、透光性差,效果并不好,而且经过风吹日晒,磨损也比较严重。

便宜的编织草席就成为了人们的第二选择,草席虽然御寒功能差了些,但胜在透气性比较好。后来出现了绸缎和丝织品,古人们就开始采用丝制品或是布制品将窗户封住,但是这些丝织品价格比较昂贵,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用的起的。

到了汉朝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纸被发明了出来,人们觉得纸这个东西是真的很不错,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纷纷用纸来糊窗。

当然那个时候的纸并不像影视剧中的那样一戳就破的单薄的窗户纸,聪明的古人们将这些纸张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刷上桐油,晾干之后,糊在窗上,不仅可以遮风还能挡雨。

有的地区,还会在油纸上附上一层麻布,这就更能增加窗户纸的耐用性。

纸糊的窗户如何保障房主的隐私?

尽管窗户是用纸糊的,但是这个纸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纸,而是经过特殊处理之后,可以防风防雨。

当然,如果真的有人想要窥探房主的隐私,你就是弄一个墙,人家也是能够看到的,所谓?隔墙有耳?,正常来说古代贫民百姓家中称不上家徒四壁也是较为清贫,也没什么可值得人惦记的。

从民风上来说,古代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也不会有人去恶意偷窥人家。若真是有这样的人,就算是窗户挡不住他。

而有钱的名门望族,虽说也会采用桐油纸来糊窗,但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更多的会用琉璃瓦或是明瓦,琉璃瓦是采用优质的矿石材料,经过粉碎、烧制而成,而明瓦并不是真正的瓦片,而是用贝壳类、羊角打磨之后的粉末制作而成的。

这两种材料由于色泽艳丽、流光溢彩,更受富足人家的喜爱。最终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入室图谋不轨,这一层纸窗的确是挡不住他们。

当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是何种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古代人是如何保障自己的隐私的?

一、雇佣看门人。正如我们在影视剧中所见,一般豪门大户的家中门口都会有门房坐镇,更有甚者,夜晚还会有仆人来回巡逻,保证宅院的安全。至于贫苦人家虽然养不起门房,但是养条狗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狗狗帮忙看见护院,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保护自己的隐私就足够了。

二、房屋布局复杂。古代人住的宅院,三进三出、院落庞大,不仅有东西厢房,还有各种回廊穿插,布局比较复杂,一般人进入这大宅院都被绕晕了,就算想要偷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正确位置。

三、政策思想教育。古代受儒家礼制教导影响较为深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导更是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有十分严格的法律规定,不可随意偷窥他人。所以就是君子不屑如此、小人则不敢如此。

玻璃窗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根据史料所载,玻璃这种东西是清朝康熙年间从西方传来的新奇物品。起初玻璃这种东西传进来时非常的薄,只是为了给画师画画用的,是非常的稀有的。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期,清朝政府引进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广州地区还设立了专门的玻璃生产工厂,在当时,皇宫中使用的玻璃皆是广州的工厂所生产的。

也是从此时开始,清朝皇宫的窗户开始采用玻璃的形式,这也是最早出现的玻璃窗户。

玻璃窗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采光性还很好,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喜爱。之后更是广泛传播,得到很大的普及。

至今我们对于窗户制作材料的选择,仍然是玻璃,可见其优势了!

所以经过一番查阅之后,我最终得出了结论,纸糊窗并不是像影视作品中所表示的那样的脆弱,也可以为古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舒适和安全。

但是要真正保障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其他的一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由此可见古代人民的智慧实在是不容小觑,纸糊窗可以传承百年,自然是有它的优势所在。

墨子读后感

导语:《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墨子读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墨子读后感范文1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墨子最主要的主张:兼爱非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主张爱无等差,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针对当时社会,国与国互相攻打,人与人互相残杀,墨子急于寻找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说:“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如果人们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干戈化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是墨子的兼爱和尚同思想,最后容易走向专制主义,而儒家虽然推崇等级制度,但最后却走向了平民化——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走向了民本。儒家的像孟子的思想是比较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道德观建立在人之常情上,不像墨子兼爱那么难以实现。当然,孟子的义利观,舍身取义也是具有超越性的。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这里可以看出墨子把自然界无意志的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的意志是兼相爱,交相利。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

墨子的尚同尚贤主张。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墨子尚贤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给“农与工肆之人”以政治权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提出:“尚贤是为政之本也”。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的为贤之道还是不同的。墨子的“为贤之道”是为民谋利,救民于水火,使他们能够各安其生。即所谓“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孔子的“为贤之道”首要是学习和掌握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周礼,遵照周礼完善个人的修养。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只有用周礼约束自己,虔诚维护周礼,才算得仁人、君子。

墨子的节用节葬观点。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极其反对音乐,提出非乐观点。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反观孔子主张礼乐教化,这就需要看到,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推崇周礼,认为礼乐可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他认为,国家安危治乱,不靠天宁靠人力。他提倡充分发挥人力的积极能动作用,批判消极的命定论。墨子认为儒家的命定论是害人的懒汉哲学。其实,墨子仅仅从儒家部分言论对于儒家的命定论加以批判是有失偏颇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墨子的学说以实用为主,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很多主张都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而发的,墨家这种突出的实用理性,不但使其著作存在很多前后矛盾之处,而且理论适应性很差,一旦时过境迁就失去了存在基础。所以荀子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儒家墨家有不同的社会基础,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墨学有人民性,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

墨子读后感范文2

一直都以为自己从小接触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学,步入大学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是无法光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的。我们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时最有成就的四大学派。仲尼的儒学是我们看到人性最温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学是我们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质朴力量;庄周的逍遥游是我们聆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吟唱;至于韩非的法家则带我们领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片繁荣。

我个人不太喜欢孔子。也许只是因为他那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也或许是因为那女子的“三从四德”论。读了墨子,我更偏爱墨子。墨子,他总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墨子有着天生的优势:出身于社会低下的手工业者的他,对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着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说: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墨子只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儒家讲求的繁琐礼节等不利国民生计的主张不适合他,才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他的道路。

“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作为级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强本节用”的主张。“强本”即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节用”即反对统治阶级过度的浪费。墨子认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开支都应该消除。在我看来,提出此观点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的思想家。

治理国家,墨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兼爱”与“非攻”。视人如己,爱利万民,不亏人自利和人不关己则为“兼爱”。他认为社会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只知爱己,利己,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人与人之间才相互敌对。如今的我,对此也颇有感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们的视野却在不断地缩小。当社会把宣传好人好事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社会风尚由此可窥知一二。梦君为了有朝一日实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我们就要向墨子学习,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呼吁天下所有人都相亲相爱。不为了“贪伐胜是名及所得之利”对他国发动战争则为“非攻”。墨子强谴“不义”之战,指出这种行为的实质也是一种无耻的“亏人自利”行为。为了消弭战争,他带领弟子从事实际的防御战争的研究。墨子的这一观点完全适用于我们中国。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从不以多欺少,挑衅寻事,而总是采用和平为主的手段与其他各国友好交往。即使有时他国冒犯我国,我们也总是想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来解决。可是一旦涉及我国主权与领土问题是,我们也是毫不退让的,甚至还会做出强硬的反击。

《墨子》一书,文字通俗平易,却内涵有许多丰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它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身为21世纪年轻的一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去,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墨子读后感范文3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左右)

风俗习惯:

独龙族人叫“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

相传很久以前,独龙江畔生活着兄弟二人。他们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为家,以弩射猎,苦度光阴。一天,兄弟俩身背长刀,手执硬弩,来到担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猎。这天天空乌云密布,禽兽不出巢穴。待到午后,才见到一只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头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撵进了一个群峰竞秀,危岩兀立的高山深谷。

当夜幕笼罩山峦时,弟弟到事先约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弯月亮挂上了高黎贡山的山尖,也不见哥哥的踪影,弟弟带着一颗焦虑的心,钻进深山峡谷,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不知翻过多少个山头,穿过多少条急流深涧,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个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这天,哥哥突然回来了。兄弟俩见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对弟弟说:“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丢下,自从我们弟兄失散,我被一个恶魔困在龙潭虎穴。恶魔见你寻找哥哥心切,自今天开始,让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来与你见面。”哥哥接着说,“我们相会的这一天就是岁尾年首,就把它称作过年吧。”弟弟为了庆贺弟兄散失后的团聚,特地为哥哥准备了用各种珍禽异兽做成的菜肴和用各种谷物做成的米饭。吃罢晚饭,弟弟为能与哥哥相会激动万分,敲起锘锣,燃起火把,请出山寨里的父老兄弟,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让哥哥和乡亲们一起欢歌乐舞。从此,兄弟相会这一日就成为独龙族人的独龙年。

节日里,每个氏族和部落都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猪羊,猎物分给各家各户。部落主妇则将年食分送给每个家庭。他们称为“分食”。过去,在除夕就餐时必须等部落的每一个成员到齐,缺少一人,则不开锅。岁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里就响起了锘锣。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早餐过后,人们随着锘锣的敲响,不约而同地来到山寨的旷地,用古朴的习俗,欢庆新年。人们不分年岁、性别、家庭,大家手牵着手,跳起本民族的传统舞蹈。长老们用编制精巧的独龙藤器,盛着可口的菜肴,以传统的方式给每个人分食。一时间,歌唱声、欢呼声、舞步声交织在一起。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