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典故:割须弃袍

2.割须换袍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三国典故: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是成语吗-割须换袍是什么意思呀

 割须弃袍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 典故 ,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割须弃袍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割须弃袍典故:

 东汉末年,马超率军与曹操在潼关大战,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

 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赶来一员战将,回头一看,正是马超。曹操惊恐万状。左右将校见马超追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

 马超厉声大叫:“曹操,你跑不了!”曹操吓得马鞭都扔了。看看赶上,马超从背后使枪刺去。曹操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急拔下时,曹操已逃远了。

 割须弃袍这则 成语 典故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兵败,马超乘胜追击,曹操于乱军中怕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落荒而逃才捡得一条性命。

 从此,?割须弃袍于潼关?加入了?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夺船避箭于渭水?的行列,成为了曹操知名的败仗,人生的污点。

 然而翻阅正史记载,却找不到曹操任何有关于割须弃袍的记载,这自然又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一大杰作,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真实的“割须弃袍”发生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并没有退兵北归,而是制定出了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策略。

 金国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南宋政府于地。

 兵来将挡,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南宋于公元1129年授命名将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以抵御金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

 公元1131年,金兵大举进攻川陕的首要门户和尚原,和尚原是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势必固守。南宋大将吴玠、吴璘兄弟奉张浚之命,承担了保卫和尚原的任务

 首战和尚原,吴玠拒险而守,凭以逸待劳之策战胜了几倍兵力于己的金军。

 金军统帅金兀术听闻前线吃了败仗,十分震怒,当年十月,他亲率金兵10万而来,声势浩大,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相拒。

 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吴玠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三计连出。

 第一计是抛砖引玉,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与宋军决战,宋军主动放弃了神岔关。随后金兀术果然上钩,尾随来到和尚原。

 第二计是以逸待劳,金军奔袭到此后,宋军早就做足了准备,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击,使用床子弩轮番射杀,顿时箭射如雨。金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

 第三计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黄昏时分,金兵开始撤退,吴玠又趁他们慌乱的时候派兵绕到后面进行掩杀。

 晚上,吴玠又命令射手拿着强弓,看到金营哪里有火光就射向哪里,吓得金兵不敢点火,饭都吃不成。二更时分,吴玠干脆袭击金兵大营,又累又饿的金兵被杀得鬼哭狼嚎。

 四更时分,劫寨获胜归来的宋军意犹未尽,杀气正旺,在与来接应他们的宋军会合后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得大败。此时的金兀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马乏。

 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玠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从和尚原到神岔关,金兵伤累累,尸横遍地。

 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了衣服才逃走,为的是防止被宋军认出。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

 割须弃袍原文:

 操进兵直叩潼关。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起立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渊,操自居中寨。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势。操出马于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操暗暗称奇,自纵马谓超曰:“汝乃汉朝名将子孙,何故背反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后人有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割须换袍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割须换袍是指儿童时期没有胡子,成年后剃须后能穿上成人礼服的象征意义。打一生肖是"羊"。

1、割须换袍的寓意

割须换袍是一种传统文化象征,意味着年轻人成长为成年人的标志。在古代中国,男子达到一定年龄后,要进行成人仪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剃须,象征着从青年到成熟的过渡。剃掉胡须后,男子可以穿上成人礼服,意味着身份和地位的变化。

2、生肖中的"羊"

根据割须换袍谜底是打一生肖,我们可以得出谜底是"羊"。在中国十二生肖中,羊是其中之一。羊是一种温顺、善良、体贴的动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安宁、和谐和美好。

3、羊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羊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首先,羊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和幸运。其次,羊象征和平与团结,因为它们善于与其他羊群成员相处。此外,羊也象征着责任、踏实和奉献,因为它们是勤劳的动物,为人类提供羊毛和食物。

4、生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十二生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生肖是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而来的,每个生肖代表着一种动物,与人的出生年份相关联,并被广泛用于命理学、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生肖的形象和寓意丰富多样,通过生肖的符号,可以传递祝福、展示个人特质和表达对自然和动物的敬意。

总结:割须换袍是指儿童成长到成年时进行剃须仪式并穿上成人礼服的象征。打一生肖是指"羊"。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平、团结、责任和奉献等。生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羊也具有特殊的象征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