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生肖虎的寓意

2.龙”的形象和意义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3.关于龙的传说简单

4.十二生肖成语的故事

5.慌手慌脚的动物,猜十二生肖的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

魂不附体是成语吗?-魂不负体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老虎是山中之王,谁见了都得让三分,凶猛的老虎也是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十二生肖虎的寓意的相关资料。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1

十二生肖 虎的符号意义

虎:虎作为山中的大王,是能量、生机、大胆、庄严、和势力的符号。虎和狮都有阳的符号,是们用来防止灾难的防守神;虎有事兽中的孤傲者,一山不容二虎,虎是不合群的植物,不喜欢维护弱者,但其天资是内向天真、明朗有发火的。

十二生肖 虎文化象征意义

谚语,有人说它是“智慧的花朵”。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这些谚语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权威的面前。如封建社会中那些当官的,无论是生活在帝王身边的文臣武将,还是那些达官显贵的下属,凡事总得谨小慎微,服从上级和帝王的意志

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色并迎合其好恶行事,否则一不小心,一思之念,一句之言都会触怒他们,轻者有牢狱之灾,重者就会招致镣之祸,乃至斩首示众,诛夷九族。在官场或民间就流行着反映上述心态的谚语:“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之类。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于是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有些谚语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前者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老虎藏在洞里不显威风”;后者如“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羊儿跑进虎群”、“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好虎架不住狼群”……有些谚语

绝大多数除了表面的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浅层含义之外,还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为或具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潜藏着首先的意味和生活的情趣。这种谚语实际上是种比喻,可能是某种象征,都是思维的美丽之花,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设想或虚构出来的。如:“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羊跟老虎交朋友,总有一天会吃亏”、“猪给老虎拜年,有去而无归”、“苛政猛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谚语,都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

有的甚至可以就是寓言故事的概括与浓缩,是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如上述所举谚语中的“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这与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述的“羊质虎皮”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构思的新颖,主旨的深刻,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就是含意深刻的古训,又可以就是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格言或名言、警语。它的表层语意并不深秋,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进入老虎居住的洞穴,就无法得到你想得到的小老虎。但是,这条谚语由比喻而出来的的主旨却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

如果不冒风险,不以艰苦的努力与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就不能如愿以偿,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条谚语在民间或者是上层流传都十分广泛,其典出于《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原本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这个典故是说:班超带领汉军去攻打在边境经常进犯匈奴,久而久之,将士都有些厌战情绪。一次,班超与将士三十六人在一起饮酒,个个喝得面红耳赤,情绪高涨勃发,兴味盎然。于是班超就乘着酒兴

面对将士的厌战,愤怒地激励将士道:“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乘着漆黑之夜,以火攻去袭击匈奴的兵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匈奴不知我军的兵力到底有多少,而且攻其不备,一定会使匈奴之军在不备而战之中惊恐万状,措手不及,他们就会被我威武之师,消灭得干干尽尽!”这个典故历经演变,深入民间,成为人民大众的口头禅,妇孺皆知,童叟均晓。这条近乎格言或警语式的谚语

还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吕蒙传》);但后世用得最多的还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的从正面说,也写作“入虎穴而得虎子”;最后浓缩为成语“虎穴得子”。由此可见,与虎有关的任何一条谚语,从其创造或演变的过程来看,不知凝聚了人民大众中多少的智慧与心血,它是一语言矿山中提炼出来的一克镭,也是语言中的精化或者精萃。

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因此人们也将虎视为凶猛、残暴的动物,民间有不少打虎的传说,出现了不少猎虎、打虎、射虎的猛将与壮士,从汉代射虎入石的李广虎将,到黑旋风李逵为救母而杀虎、行者武松于景阳冈打虎……等等。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抢救并保护现已濒临绝种的老虎的现实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违法的。但是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却反映了人类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间传说或民谚中也有反映。

因此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谚语也不少。如:“敢把皇帝拉下马则老虎也得掰掉牙”、“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头捡大砖”、“虎入陷井,走投无路”……这说明,“虎”是可以征服的,也是不足为惧的

还说明,凶恶、残暴的“老虎”,作为某种权势或权威的象征,它也会有“虎”倒威的时候,寿终正寝的命运。这些谚语的寓意或主旨,对于肖虎的人来说,是足以为训的。

再说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歇后语也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形象的特点和特殊结构之定型语句。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作用于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伸。使用时通常是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歇后或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是谐音的,一种是比喻的。在各民族的语言中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也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如果从内容的性质来给与虎相关的歇后语分类,可分为如下凡类:

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刚强、胆魄、活力等的: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2

关于生肖虎的故事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

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

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十二生肖虎的寓意3

十二生肖虎的来历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煎、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它较量的,不即伤。从此,老虎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鸦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十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准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起来。给人间造成了灾难这事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勇天神镇住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胜一次,便给他记一功。玉帝只求人间安宁,当然满口答应老虎的要求。

来了凡间,老虎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它就专门向这三种动物挑战。凭着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艺连接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了无人居住 的森林荒野。人间欢声动地,感谢老虎为人世间立了大功。

回到天上,玉帝因老虎连胜三伏,便在它的前领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老虎又来到凡间,咬了龟怪。玉帝一高兴,又给老虎记一大功,在额头的三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现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便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时至今天,虎额上也还可见到威风的“王”字。

在狮子的恶名传来天宫后,玉帝便决定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虎。从此,虎成为了属相,狮子则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当然,老虎也从玉帝的殿前卫士下凡间,永保下界安宁。今天也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为个咐,这不是图个趋吉避邪,吉祥平安。

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是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为寅时同虎搭配。

龙”的形象和意义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解读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发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从“生龙”和“卫龙”到“神龙”的演化历史表明,有着六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伟大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中国的龙文化

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在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云,字子龙,称“常山赵子龙”。更有地名:龙口、龙山、龙岗,还有龙首山、龙首关、龙门山等等。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的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有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家中到处都装饰着龙,乃至于真龙听说后,特去拜访叶公,而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落荒而逃。原来叶公好龙是假的(他只是喜欢假龙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的“(水)龙头”。在遍布中国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总是必不可少的。“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车水马龙”则是表示市场繁荣的景象。而在《易经》的不同卦象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则是讲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这里龙是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演化运动过程的代名词。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命名为“龙芯”。

中华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凡是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特别是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龙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龙文化已经开始影响世界。

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内涵和意义

然而,中华民族为什么崇拜龙,几千年来却始终是一个谜。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龙”却揭开了这个谜。

红山文化中出土的“龙”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玉猪龙”。因为其头部形象似乎是一个猪首,而身体则为一个“C”形,而且首尾几乎相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早期形象,远古中国人以猪为祭物,祈求农业的丰收,尔后猪被神话为龙,龙又演化为华夏的象征、帝王的化身。玉猪龙是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似有首部由大到小、体由粗到细、首尾间缺口由连接到缺口增大的演化规律。

如果我们看到人类胚胎发育早期的形态——人初生的胚胎,看到所有脊椎动物(鱼、蝾螈、龟、鸡、猪、猴、兔、人)的胚胎演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胚胎发育早期的形态,我们就知道,这些的动物发育早期的胚胎无一例外,全部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样子,并且身体都呈“C”形——龙形。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精子追逐卵子的情况,摇动着尾巴的精子不也完全是一个玉龙的形态吗?而且玉龙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男性的影子。因此,在中华龙文化中,龙又表达为雄性、英雄。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红山文化中的“对雄大玉龙”,一对(两半的)男性托起一条玉龙,则极为生动地表达了玉龙的“生命之精”的意境。

显然,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古老民族中的普遍现象,比如有一个民族的生殖崇拜,是一个女性怀抱一个如同婴儿一样大小的男性。还比如有一个民族把猪奉为自己的祖先;另一个民族则把狗奉为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民族把青蛙奉为自己的祖先;还有的民族把葫芦奉为自己的祖先,如此等等。而所有这些动植物图腾崇拜,其意义是一样的:就是“多子多福”之意,即所有这些动植物都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产子多),从而表达了对本民族繁衍兴旺的期盼。而红山文化出土的另一个“龙凤图腾”则把中华龙文化的生殖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红山文化中凤的玉雕,也呈“C”形,这对我们的震撼决不亚于“C”形龙对我们的震撼。首先中华文化中的凤,一般可以表示雌性,而“C”形凤则表示“初生的雌性”。这再一次证明了龙凤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生殖崇拜的造化。由于龙(包括“C”形凤文化)又表示“原初的生命”,因此,中华龙文化又表示为中华民族对原初生命的崇拜,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对可以化生万物的原初生命的崇拜。

“生生之谓易”,显然,中华易文化则是生殖、生命文明的另一种表达。可以说: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中华易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在前面所介绍的各异的“玉龙”表达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除了玉龙(图三)很像猪首外,其余的都不像或不是。玉龙(图一)有蛋壳中小鸡基本成型的气质——圆圆的眼睛和明显的鸡冠,在一定意义上也像猴;而玉龙(图二)则是一匹飞奔的骏马,显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热爱马、崇拜马的感情。这也应该是“龙马”、“龙马精神”的来源吧。《周礼·夏官·廋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为小白龙的化身,显然都表达了“马为龙种”的意境。大汶口龙则具有羊或鹿的头面,显示了远古时代安徽一带中华民族的先祖对有角动物羊或鹿的感情和崇拜。这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头的形象已经很相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的“龙头”的脸面很像鳄鱼(是一张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脸面,如河马的脸面与鳄鱼和龙都很相像);而四只“龙爪”也很像鳄鱼的四只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的躯干,很像巨蟒或蛇的躯干。而蛇的样子,很像精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蛇乘龙。”表示了蛇化龙的意思。十二生肖之一的“蛇”,又名“小龙”,可以理解为“龙”小的时候(无鳞无爪)的样子——即“C”形龙的样子。另外,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面蛇身”(实际上应该是人面龙身,蛇是玉雕龙形象——初生的动物生命形态的演化结果。春秋时期出土的伏羲女娲雕像〈生龙之身〉与汉代的伏羲女娲雕像〈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蛇〉有着重要的不同),都体现了中华先祖对龙——生命初生形象的崇拜。而在中药中把蚯蚓称为“地龙”,则是对龙所表达的“绵延起伏”之意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二生肖的文化。十二生肖传统的排序依次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果我们让龙打头,则有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的11种动物,都是我们现实所熟知的动物。唯有龙没有现实比照。现在我们可以完全清楚了,首先龙是所有动物的早期胚胎,所有动物都是从龙演化而来的。再就是龙是所有动物的整合,至少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首先是蛇(包括鳄鱼)、马、羊的化身;然后又包括鸡(或猴)和猪。因此,龙所表达的是“生生之谓易”之像;龙所表达的是生命自然整合之像;龙还表示对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年龄(由天干地支组合成60年一个轮回周期)的人们(由不同属性的十二种动物代表)的社会凝聚力。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从六千年前龙的形态到现在龙的形态是一个逐级演化的过程。

对于中华龙文化的演化,有多种学说,但一般都认为现在人们所认同的龙是由古代多种演化合一的结果。中华龙文化大致是经过了5个阶段:萌生期、育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鼎盛期。早期的龙文化主要发生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时代,这在前面我们已经作了较多的介绍。“进入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1~前5世纪),龙纹和螺旋纹一起纷纷涌现在青铜礼器上,但龙纹所占的地位尚不重要。战国、秦汉之际,龙纹改变了以前的变体化和多样化,出现了后世所常见的那种定型化和公式化的造型,并随着儒教和道教的盛行而趋于成熟。三国至宋元时代(公元220~1368年),龙的形象经历了从粗简到细腻、从僵硬到生动、从无爪无鳞到有爪有鳞、从单龙对龙到成组多龙、从寓意故事到纯粹装饰式等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明清时代(1368~1911年),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和标志而臻于鼎盛,迎来了其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

实际上,所谓“鼎盛期”开始的时候——明代,也是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发生逆转(以郑和七下西洋整合世界〈1405~1433年〉为顶点),走向衰落的时代。这是否可以说,中华龙文化在“皇室文化层面”上,已经出现了“老态龙钟”之景象。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消逝,“皇室龙文化”也终结为历史文化。而在现代,中华龙文化则主要成为一种民俗的表达,成为普通百姓喜庆的一种表达,特别是青年男女结婚时,常常会有龙凤图案作为婚礼的主要场面装饰——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表达了“龙凤呈祥”的中华民族生殖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则又表达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深沉的认知情感。不论走到哪里,不管是在几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在海外定居多少代,作为“龙的传人”,总会把祖国深深地埋在心中。近代以来华侨爱国已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生动的写照。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濮阳出土的6000年前的蚌壳堆塑动物,一般被认为是“中华第一龙”,但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该墓的主人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其陪葬的一左一右的两个动物模型,应该一个是“山大王”——老虎,一个是“水中霸王”——鳄鱼(这个问题也有其他学者论证),并且头朝下,中间护卫着“人中之王”。在中华文化中有“左青龙、右白虎”说法,“龙争虎斗”、“虎踞龙盘”的成语等,应该是这种文化的延续表达。因此,这里的龙,应该是一种“卫龙”——保卫之龙,或称为“威龙”——威武之龙。而红山玉龙,则可称为“生龙”——生命之龙、生殖之龙。而把生命之龙与威武之龙整合以后的龙,可称为“神龙”,这也是在中华文化中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的开始。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后穿着“凤冠霞帔”,这应该是中华文化中生殖文化的最高表达。神龙之形的威猛,则体现了皇家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神龙也成为皇家的唯一符号。而神龙的形态则由具体的生命与动物的形态所蕴涵的多种理念整合升华而成,其内涵仍然是中华民族生殖文化的最高表达,这体现着中华民族(当时应为表示皇家权力)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发展之意。因此在现实的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生物的。而以现在龙的形象去简单地论证历史上的龙是什么动物,是不会得到正确结果的。

中国龙文化将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横亘万古的伟大文明。而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龙文化和易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万古的根本原因。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中华易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谓“生生之谓易”则是中华龙文化和中华易文化的手心手背——两面一体的生动表达。作为中华龙文化的源头的红山龙小巧可爱,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巨大创造力;而中华巨龙的金蛇之舞则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象征,表达的是“福寿绵延”之意。显然,中华龙文化是人们对福寿吉祥和谐如意的祈盼。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为中国人春节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所感染,中国的生肖文化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所欣赏,人们都愿意品味一下自己的中国生肖属性的感觉。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必然,也会给有着中华文化特色的商品带来新的商机。本文所揭示的中华龙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创造力和福寿绵延和谐如意的吉祥意境,必然使中国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伴随着中国的强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拥有一件有中国龙商标和中国龙图案的生活用品及龙形艺术品,作为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吉祥如意的祝福。中国龙文化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

由于中国龙(英文long)与西方“龙”(英文Dragon)不仅形态上不同,而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已经有多位专家作过论证和建议);由于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不宜简单修改历史的形象传承。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华之龙,可以考虑出多个标准样本龙,以在不同场合使用。

数千年来,作为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华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世界历史的神圣象征。我们需要深刻而充分地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以增强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走到世界发展的最前列。而且还需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同中国的必要的文化交流,更是实现“中国的21世纪”的一项非常主要的文化传播工作。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龙文化尊敬而喜爱,从而成为人类21世纪和谐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文化认同。

关于龙的传说简单

龙王的故事

龙王是中国古代社会以及道教非常重要的神之一,不仅因为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而且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农民就怕土地干旱,而据说龙有下雨的功能,所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求雨和对龙的崇拜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龙王和其它三种动物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外型象狮子)、凤凰(一种传说中的鸟)、龟一起,称为四灵,也就是象征吉祥的动物。在佛教中,也有对龙的崇拜,但是与道教或民间所指的龙不是一种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关于龙的信仰越来越盛行,有时把他的儿子也称为龙神。在一些神话作品中,有四海龙王的说法。传说他们是四个兄弟,东海龙王敖光、西海龙王敖顺、南海龙王敖明、北海龙王敖吉,他们分别住在中国的四个大海中的宫殿里,统治所在的区域,与人世间的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在民间龙王有很高的地位,操纵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经常为了求雨而为他们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皇族的龙与民间的龙

厚1、7米,重250吨。石雕周边雕刻连贯蕃草纹,下端是海水,中间是九条蟠龙游戏流云之中。这是故宫里最大的石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龙成了皇权的象征。

西汉皇帝刘邦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母亲做梦与龙结合后生下了他,还传说每当刘邦喝醉酒时,他的头就显出龙形。这样一来,刘邦就成了龙的儿子了。显然,刘邦最想借用龙的神威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巩固自己皇帝的地位。后来的皇帝和想做皇帝的人也都说自己是龙的儿子,这是对人民的一种欺骗。

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龙成了皇权的象征。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五爪大龙是禁止老百姓用的,如果老百姓用五爪大龙作装饰,就会被杀。传说清代有个工匠在瓷器上画了一条五爪金龙,这个工匠和他的全家人都被杀了。明代清代的皇帝住在北京故宫里,于是宫殿的梁柱、门窗、殿顶、石阶上到处是龙。当年,皇帝穿着五爪大龙的龙袍,坐在雕满了龙的宝座上,统治着全国人民。

中国的老百姓不喜欢代表皇权的龙,他们喜欢另一种龙,这种龙没有皇权的威严,它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的舞蹈。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民间还流传着很多跟龙有关的故事,其中“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鲤鱼跳龙门”等故事流传很广,在这些故事中,也有英雄斗坏龙的内容,这也许是人民对皇权的一种反抗吧。

清代皇后的朝服

在民间有关龙的戏剧、音乐、图画、工艺品、成语也是很多的。在中国带“龙”字的山名、水名、地名更是多得数不清。龙在民间还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这是人们对龙喜爱心情的表现。

今天,龙作为皇权象征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龙仍然是吉祥的象征。此外,今天的中国龙还有一种新的含义,它象征中国人民劳动创造和腾飞向上的精神,可以说,中国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故宫里的龙

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闻名中外,而那里又是一个“龙的世界”,雕梁画栋、宫殿门窗到处都是,里面到底有多少龙呢?

有一位细心的中国人仅仅数了一下太和殿的龙装饰,就有12654条龙。

太和殿中皇帝宝座上面有金漆雕龙19条,宝座后面的屏风上雕刻着79条,加上宝座下边的金漆木台及其他摆设,一共有590条龙。

宝座两边,有6根盘龙金柱。宝座顶上,是一口藻井,正中是一条口含宝珠的巨大蟠龙,深井四周飞腾着16条金龙。大殿的天花板上,画满了金龙图案,共计3909条彩龙,光彩夺目。

大殿前后有40扇大门,每扇门就有5条木刻雕龙,再算上门和窗上画的龙,共有35O4条龙。

故宫一共有9000多个房门,那么,整个故宫又有多少龙呢?真是数也数不清了。

十二生肖成语的故事

十二生肖成语的故事有叶公好龙、狡兔三窟、兔狐悲等。

1、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

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2、狡兔三窟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xuān):“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战国策·齐策四》中,“有这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3、兔狐悲

从前,一片大草地只剩下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了互相照应,对付猎人,它们结成同盟。一天夜里,兔子正在草地进食。几个猎人跟着猎狗突然扑来,兔子没有逃脱,被猎人捕杀。猎人走后,狐狸在兔子被猎杀的地方悲哀地啼鸣。这就是兔狐悲的感人故事!

出处:唐《燕子赋》:家兄触误明公,下走实增厚愧,切闻狐兔悲,恶伤其类;四海尽为兄弟,何况更同味。

慌手慌脚的动物,猜十二生肖的

惊慌无措 恐慌万状 慌手慌脚 惊慌失措

慌不择路 落荒而逃 手足无措 胆战心慌

腹热肠慌 慌慌张张 惊慌失色 七慌八乱

心慌撩乱 心慌意急 张慌失措 胆裂魂飞

魂不附体 魂飞魄散 魂飞天外 魂亡魄失

丧胆销魂 大惊失色 胆战心惊 动魄惊心

惊愕失色 惶恐不安 惊恐失色 惊恐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