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由来-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说明谁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1.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越穷的地方越坏,真的是这样吗?
2.俗话说“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说的到底是哪个省?
3.“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对吗?
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越穷的地方越坏,真的是这样吗?
确实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但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刻板印象。这句话是乾隆微服私访时期留下来的。在江南小地方流连的时候也留下来许多故事。而这句话的起源是当年乾隆在江南偶遇一名美女,本想上前搭讪用自己的魅力征服对方,没想到这个女子性情泼辣,看到有陌生男子上前调戏,直接一巴掌上前把乾隆打懵了。
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不便暴露,乾隆只好忍气吞声离开,只不过在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话:“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以此表达心中不满。
很多地区出刁民主要是因为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的农业生产,所以人们需要靠其他的手段谋生。很多落后地区比较穷,所以人们生活水平上不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事件。从前一些落后的山区,总有土匪的出现,他们占据一方势力,拦路抢劫,凡是能够掠夺的钱财都会占为己有。而这些地方之所以频繁的有坏事发生,还是因为一个穷字。落后山区缺乏经济来源,不少人为了活下去想尽跟中办法,偷窃抢劫成为了最直接的来钱方式,但也因为这样,穷山恶水之地的坏名声也就留下来了。
刁民的谋生手段只是并不符合大众的观念,对其他人的利益有损,所以才称他们为刁民。所谓的刁民其实只是为了生活而换了一种方式谋生,只是这种谋生的方式有损其他人的利益罢了。农村教育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哪怕是现在,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依旧有孩子因为各种问题没能接受义务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法律意识变得很淡薄,一些在常人眼里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却时常在农村地区上演。
俗话说“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说的到底是哪个省?
1952年10月29日上午,游览云龙山时,徐州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乾隆曾经说过,徐州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听后并没有对“穷山恶水”加以否认,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山,仍是光秃秃的。所以当时说:穷山可以变富山,恶水可以变好水嘛!
至于“泼妇刁民”一说,则立即对乾隆进行批判: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蔑!
那么,“泼妇刁民”一说,又是如何安到徐州人头上的呢?
乾隆曾多次来徐,一方面视察黄河水灾,一方面游山玩水。传说,一次他从位于云龙山下的乾隆行宫出来,上街微服私访,见一对夫妇抬一大缸,缸中冒出扑鼻香味,便学着徐州方言问:“抬的啥?”
抬缸者回答:“饣它汤。”
传说饣它汤的发明人是彭祖,他是中国最早的烹调专家,厨行祖师爷。4000-5000年前,尧帝重病,久治不愈。彭祖便上山采药,得三尾野鸡,回来后与多味中草药同煮成汤,献于尧而使其病愈。尧感激彭祖,便将徐州一带封给他。彭祖的野鸡汤也流传下来,后改名饣它汤。
由于饣它与啥的读音相同,所以乾隆误听为“啥汤”,便又追问一句,得到的回答依然是“饣它汤””。乾隆火起来,以为徐州人取笑他,就拉住抬汤缸的绳子不让走。卖汤的急着赶市,就把乾隆推了一把。乾隆的保镖上来保驾,与抬缸的夫妇打了起来。围观者众。乾隆害怕暴露身份,便带着保镖撤退了。
回到行宫,乾隆就骂起来:“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这种话是骂人的,徐州人长期耿耿于怀。
于是,徐州学者便积极考证,乾隆的这两句话,到底出自何处?是真是假?是不是骂徐州的?经过几年的考证,终于有了结论:这两句话并不是骂徐州的,主要证据有三:
第一,乾隆曾四次来徐州,在他吟徐州的诗中,并没有类似的“骂”意。相反,在他的《放鹤歌》一诗中,还有“青山绿野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的句子,完全是赞美徐州山水的,他怎么可能说徐州是“穷山恶水”呢?
第二,乾隆第一次来徐州之后,就游览了云龙山,而且拜访了苏东坡在山上的遗迹。然后果断决定,在云龙山北首山脚下造一座行宫,即现在仍存的乾隆行宫,如果乾隆认为徐州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是不可能在这里造行宫的。
第三,“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话是骂外地和外地人的。
第四,“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话,只是民间传说,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足为凭。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对吗?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不对。出刁民与地理环境没有必然联系。不管哪个地方,既有刁民,也有顺民。
“穷山恶水出刁民”出自乾隆最后一次下江南途中的事迹。原句: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实际上我国的先人所留的文献里就已经肯定了这句话的合理存在。
然而,在1952年10月29日上午,游览云龙山时,徐州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乾隆曾经说过,徐州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听后并没有对“穷山恶水”加以否认,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山,仍是光秃秃的。所以当时说:穷山可以变富山,恶水可以变好水。至于“泼妇刁民”一说,则立即对乾隆进行批判: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蔑。
与“穷山恶水出刁民”意思相近的语句有:“其地奢,则其民必奢必富必礼”,“其地瘠,则其民必克必恶必险”还有“仓廪实而知礼节”。
穷山恶水不一定出刁民。丰衣足食也不一定出良民。主要是看当地的风气习俗,还有各种的管理教育有关,和地理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