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是否有含孙作乐这个成语,形容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成语

2.杜甫晚年的一首千古绝唱,其中两句气势恢宏,后世几乎无人能及

请问是否有含孙作乐这个成语,形容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成语

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幸福满满!

没有含孙作乐这个成语。形容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成语有天伦之乐、儿孙满堂、含饴弄孙、天伦叙乐、抱子弄孙

1、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释义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之间的家庭乐趣,天伦原指兄弟这种天然的伦理次序亲属关系,后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译文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2、儿孙满堂 [ér sūn mǎn táng]

释义指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后代多,也指老人晚年生活现状比较好,子孙很多,儿孙满堂喜蛋喜饼富含美好的寓意。

出处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2章:“不管他们多老了,满头白发了,或者已是儿孙满堂了,都一样。

3、含饴弄孙 [hán yí nòng sūn]

释义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

出处南朝 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

译文我现在只能含着糖逗小孙子玩,而不能重新复出料理政务。

4、天伦叙乐 [ tiān lún xù lè ]

释义叙天伦之乐,父子、兄弟的快乐。

出处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出现的词语,原句为: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5、抱子弄孙 [ bào zǐ nòng sūn ]

解释弄:逗弄。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右季龙载记下》:“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

译文如果不是天崩地陷,当又何愁,只要抱着儿子弄孙,天有乐趣

杜甫晚年的一首千古绝唱,其中两句气势恢宏,后世几乎无人能及

公元767年,即唐代宗大历二年,伟大的现实义诗人杜甫已经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此时的他本应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可是由于战乱破坏以及世道混乱,杜甫依然要为生计四处漂泊,尝尽世间冷暖。

当时,杜甫疾病缠身,近乎残疾,痛苦不堪 。据史料记载,他患有很严重的 肺病,痛风和糖尿病,左臂偏瘫,右耳已聋。 因为没钱,他只能买一些廉价的中药维持生命。为了生计,公元768年,杜甫前往岳州投奔朋友。谁知,等他千辛万苦到达岳州以后才知道,他的朋友刚刚调任去了潭州。

无奈之下, 贫困潦倒的杜甫只有寄居舟中, 每天以野菜汤度日。秋冬的三湘大地,阴冷湿寒,他身上的衣服却早已烂得不成样子,缀满了补丁,其困苦真是无可名状。有一天,为了抒解愁绪,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 岳阳楼 ,凭轩远眺,写下 一首千古悲凉之作 ,写尽他人生临终前的凄苦悲苦。全诗如下: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岳阳楼。按理说,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但是,并没有。 因为在“今”与“昔”之间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家也在变。 也许对于洞庭湖的向往,是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梦。

而今,这个梦随着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痛苦以及个人的悲惨遭遇,已经变得那么遥远而又凝重的。 此时的他,无论如何都已经高兴不起来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在“昔闻”与“今上”之间,是一声听不见的长长的叹息,是诗人一生凄凉悲苦的经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是该诗的千古名句,惊艳千年。此时的动杜甫虽然贫困交加,疾病缠身,但是他心中仍然满怀着一腔浓重的家国之情。他写“洞庭”只用两句,却雄跨古今,载誉万年。 千载以来,这两句备受后人推崇,几乎无人能及, 唯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与之媲美,

洞庭湖浩渺无际,茫茫一片,向东南伸展开去,把吴地和楚地分裂成了两块。它日夜不地的涌起波澜,仿佛日月星辰和大地都漂浮在上面似的。这两句诗 在真实的视觉基础上 ,通过 夸张的想象 ,构成了一个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在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即写了水面的广阔,又写了水的力量,真是令人震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两句诗写诗人的孤苦,但主要还不是对于个人生活困苦的身影,而是对于自己没有办法了解国家状况,似乎要被 社会 忘记的精神痛苦。联系起来看,前两句就绝非是单单写景,而是借写景物描写象征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整个国家就像漂在水面上一样起伏不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倚靠着岳阳楼,向北眺望,他即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是,在他心里,他却能想见了吐蕃入侵,长安危急和人民遭难的情景。可是,他却无可奈何,于是就禁不住老泪纵横。面对如此江山,谁能不起身世苍茫之感?谁又能对这悲慨与雄壮无动于衷呢?

此时写后不到两年,即公元770年冬天,杜甫便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舟中含恨而终了 。去世以后,他的家人无力安葬他,只有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直到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从岳州把他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

杜甫的一生,无疑是凄凉悲苦的一生,然而杜甫的一生更是忧国忧民始终不忘国家不忘百姓的一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杜甫及杜甫的诗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 历史 价值及意义,永远不应该被人们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