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十七年散文三大家各自的艺术特色

2.武氏太极翟玉海老师的讲座20180721

3.即席发言的简介

4.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简述十七年散文三大家各自的艺术特色

谈古论今 释义-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杨朔[1]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杨朔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刘白羽注重自我内心发现,以开阔的“战士”胸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壮美事物,表现对历史前进的关注和对时代、人生、革命、理想的哲理性思考。赞颂着新时代、新生活,角度却各不相同。

刘白羽常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一幅幅画面,形成宏阔的意境。

刘白羽散文具有波澜四起、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

刘白羽恣肆汪洋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绚烂美、豪壮美。

武氏太极翟玉海老师的讲座20180721

2018年7月21日晚七时,翟玉海老师来鱼台,在鱼台实验小学三楼会议室开始为期一周的太极讲学。县长李清霞,姚光明,李克银,黄伟到场,张德升主持。

初见翟老师,红光满面,慈祥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一开场,他解读了“热烈欢迎翟玉海大师来鱼台讲授太极拳学”几个字,就让大家感受到了他的谦虚低调、风趣幽默。

谈到太极拳学,老师滔滔不绝,谈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丝丝贯穿,没有底稿,没有停歇,两个小时,一气呵成,满座听者皆意犹未尽!

翟玉海大师讲什么是太极?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真正的太极是练无的。他说:“今人拼命地练有,而古人是拼命地练无。”只有先天自然之力全部卸掉,只有把拙力全部去掉,打出来的劲才是太极劲!练有容易练无难,今人的做法,是个极大的错误!老师强调,讲太极,只讲对错,不讲输赢!

“骨为山,肉为水,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打拳打拳,全在内循环”

他还教了几个小方法:双手放在命门处,感受命门的鼓动,促进脊柱灵活循环。

打拳的时候,要注意,:双手抚摸空气,涌泉亲吻大地。

三合板理论,起势时,中间顶劲不丢,两手上抬,肩胛骨下沉,下沉下沉,到命门,到尾闾,到涌泉。

势,老师专门讲到,起势非起式。起势,是动能的开始,我专门查了一下关于“势”字的注释: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正如翟老师一开始所讲:太极,就是人体身体内部的物质变化运动,带动了形体称为太极拳,带动了别人,称为推手。

真是奥妙无穷!

忽然又到了一个太极的新境界!

感谢翟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更感谢吴健老师的盛情邀请与无私奉献,我们才有幸听到翟玉海老师的精彩讲演!

感恩!感恩!感恩!

感恩一切美好的相遇!

即席发言的简介

即席发言是指在宴席或集会上临时所作的讲话。一般指事先没有作充分的材料和心理准备,现场发挥的成分较多。

即席讲话要“即兴”,就要顺应集体活动的要求,开诚布公地谈出自己的感受、收获,躲躲闪闪是要不得的。内容可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尽兴发挥,用有价值的资料阐述问题。要注意不要离题太远,尽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可从他人的话题得到启发,生发开去。

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性格有点善良、有点小聪明和浪荡气的懦夫。上大学时就由父母包办婚姻,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女子“不知趣”地去,他却糊涂地得到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周老板的资助而出国留学。然而在国外并无专长,游荡各地,没学到一点实际的东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到一张博士文凭(这一点倒显示了他的“聪明”),在回国途中与鲍**调情却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回国后,他在家庭、社会处处碰壁,使他领略到世态的冷酷,从十里洋场到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都教训和打击他,而跑回上海又毫无出路。就如关在铁笼中的野兽,拼命地挣扎。最后想到重庆去,然而重庆又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

《围城》以方鸿渐这个时时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广泛地触及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抨击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际间的基本关系、人的基本处境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并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阐释。在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有钱钟书的《围城》对于现代化途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在这样一种范围下,“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自我围困的主题”。

而在个人层面上,它展示了在社会动荡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所以作者写出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寻觅理想、寻求突破的精神追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鸿渐以充满希望的追求开始,然后却在幻灭中结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突破“围城”也不是一下子的事。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方鸿渐自己也感叹:“他们讲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种感想。”纵观整部《围城》也可见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在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只把自己关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是不会有出路的,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宽广的前途”。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