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2.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女无夫?何子无父?何城无市? 每句话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一句浪漫的话.

3.佛经里的优美句子

4.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5.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6.行是道,道是行,空空即是色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亦复如是的是-亦复如是下一句

在理上说,是的,佛说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都是真理。

然而信不信,就看个人意愿了。佛是老师,只是教授、分享、描述,不强迫。

文摘恭录《佛陀的启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注二]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注三]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注四]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盘——的人而已。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在这条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佛的弟子们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佛说他从不想到约束僧伽(和合僧团)[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赖他。他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他紧握的拳中,并没有隐藏著东西。换言之,他一向没有什么“袖中秘笈”。[注六]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

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羁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羁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注八]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么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注十]

佛不但准许弟子们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有一次,在那烂陀城,佛接见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罗[注十一])的在家弟子。摩诃毗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辩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讨论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决定,要慎重考虑一番。因为“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时后,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注十二]

在此,我们要加一句话,就是: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因此,在两千五百多年漫长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到今天已有了五亿以上的信众。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论以什么为藉口,都是绝对与佛的教诫相违背的。

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问题:佛教到底是宗教呢?还是哲学?不管你叫它做什么,都无关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论你给它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标签是不相干的。我们将佛的教诫称为“佛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人们为它所取的名字,是不关紧要的。

名字有什么相干? 我们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别的名字, 仍然一样的芬芳。

同样的,真理不需要标签。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宗教的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它们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有害的偏见。

这不仅再与理性和心灵有关的事情为然。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间,亦复如是。举例来说,我们遇到一个人,并不把他看成人类,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个标签,好比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是犹太人,然后将我们心中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一切成见,都加在此人身上。实际上,这人可能不含有丝毫我们所加于他身上的种种属性。

人类最喜欢有分别性的标签,甚至将各种人类共同具有的品性与情感也都加上了标签。因此,我们常常谈到各种“商标”的慈善事业:好比佛教慈善事业,或者基督教慈善事业,而藐视其他“商标”的慈善事业。可是慈善事业实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爱。人类的品性与情感如爱、慈、悲、恕、忍、义、欲、憎、恶、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标签;它们并不专属于任一宗教。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女无夫?何子无父?何城无市? 每句话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一句浪漫的话.

我也猜过这个谜,当时的答案是:

泪水无鱼,

冰山无石,

玉树无枝,

珠子无父,

修女无夫,

长城无市”

即“泪冰玉珠修长”

后来才知道还有一些别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乞朱为吾昭雪

有个典故的,在明太主朱元章时期,贪官当道。人们有怨都很难得到公正的审判。有一穷书生考试三年而不第,并且家中田地被占。由于官官相护,他无处伸冤,跟本不可能去告御状。终于,他想出个方法,能让太主知道他的怨情。他出了这么个谜语,让别人猜。由于很难,很快传遍天下,也就传到了太主的手里。太主看了后,便把他招来问:“你有什么怨情?”他把所有的委屈都说了出来。 贪官被斩首了。可他们总不明白书生怎么告的御状。后来,迷揭开了,所有的秘密全在那个诗歌里。

何车无轮?:古时候,农民犁地,在牛身后的拉的叫犁车,犁车是用来开荒的,当然没有轮子。那时候,人们管开荒又叫‘起地’,所以‘起’通‘乞’代表乞求的意思。

何猪无嘴?:这个自然代表太主本人,猪代表朱字,说太主很少慰问国事,像无嘴一样。

何驴无毛?:也代表太主本人,太主本来当过和尚,那是广交贤良,以天下为心,用这句和上面的那句对比,说明太主应该管国事了,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为’字,表示太主该有所为了。

何屋无门:这个屋字通吾字,代表书生自己,

何书无字:古代的诏书都是太监念的,而太监根本不认识字,所以,诏书就是用口头来传达的,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昭’。

何花无叶:这个很简单了,大家都会想到的,就是雪花了,这句代表的就是‘雪’字。

所以,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乞朱为吾昭雪’。天下之博学者,当数书生,令以后之人没有不为之叹服的。

第二个答案:我爱你一万年

何车无轮:我(我)车无轮。我的车本来就没有轮子,轮子给我卸了,但没有钱买新的轮子,只好放在仓库里。

何猪无嘴:矮(爱)竹无嘴。矮竹,就是我们说的文竹。植物而已,哪里来的嘴巴?

何驴无毛:泥(你)驴无毛。谁都知道。

何屋无门:蚁(一)屋无门。蚂蚁的家是洞口,没有门的。

何书无字:万(万)树无字。多少树都没有字的。

何花无叶:年(年)画无叶。年画而已,和叶子确实没有关系。

第三个答案:老鼠喜欢大米

何车无轮:老车无轮。车老了,要拆掉,拆车是先拆轮子的,可能是由于轮子上有橡胶,可以重新回收的缘故。当然轮子也没有了。

何猪无嘴:紫(子)竹(猪),一种植物。不是动物,当然没有嘴。子猪的子,就是鼠。学过天干地支的人都知道。

何驴无毛:锡驴无毛。为什么呢?无锡古代盛产金属锡,北人用毛驴来运送锡矿,获利丰厚。然而驴经常在锡矿中,容易锡中毒,浑身毛发尽脱。常见运锡之驴无毛。是为锡(喜)驴无毛。

何屋无门:幻(欢)屋无门。典出《金刚经》。

何书无字:大叔无字。大叔是农村的叫法。一般大叔是只有名字,不会专门学文人取什么“字”“号”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的。

何花无叶:米花无叶。谁都知道。爆米花直接可以吃的,不是什么植物

第四个答案: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般所说的“正解”

《释迦凡尘语录》记: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曰《劝修经》。

第五个答案:“开书——余弃悟空”

《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孙悟空将白骨精化成的老妇打倒在地时,妖精脱身而去,并在空中扔下一纸(上书:“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等字样),八戒飞身上前抓得此条,递与师父,唐僧曰:“开书——”阅后,深思良久,“余,弃悟空。”

(开水无鱼,书山无石,余树无枝,弃子无父,悟女无夫,空城无市。悟女者,大彻大悟之女子也)

第六个答案:“纯金?!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极端恶俗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恋人。那天,当小伙拿着一枚金戒指嗫嚅着说:“我知道我没有钱,不能给你买钻石戒指,只能送你这个金的,但是我保证会爱你,疼你,照顾你一生一世……”时,姑娘根本就没有听小伙说什么,只是拿着那枚戒指迅速冲进了最近的一家商场,迎着灯光,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的“24K”字样,然后,她甜蜜地笑了,偎进了一头雾水匆匆赶来的小伙怀中:“纯金?!”然后深情地凝视着小伙,说出了平生第一句诺言:“地老天荒!”

(纯水无鱼,金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地树:树桩也,因其高度接近地面,故称地树。老子:李耳也,其从玉女腋下而生,玉女无夫,则老子无父。)

佛经里的优美句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愿离爱缚诸结烦恼。归依世尊愿离诸缚。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佛经优美的句子

1、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2、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3、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4、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6、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9、憎恨别人对自己是种很大的损失。

10、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3、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14、爱情和做事一样没有失败只有放弃。

15、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1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7、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2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21、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2、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23、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24、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2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6、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7、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8、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29、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0、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此灭最为乐。

32、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4、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35、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36、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37、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38、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3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0、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41、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43、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44、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5、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46、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47、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48、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9、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50、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1、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52、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5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55、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5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7、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59、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0、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1、活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62、生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63、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64、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65、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66、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67、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8、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69、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形结构的支撑。

70、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71、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72、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73、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74、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饱览美景,用身体拥抱自然,用汗水洗净心灵,用爱情升华情怀,用歌唱美化年华,用意志战胜自我,用智慧感悟人生。

75、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唯有今天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因此,唯有珍惜今天,才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76、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77、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换个角度,生活每天都是精彩的!

78、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79、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80、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关于佛经的句子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有生灭心,有相续心。

4、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5、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9、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1、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12、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13、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14、你忘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15、/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16、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

17、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18、菩萨低眉,因见众生,无始以来,轮回生,生大慈悲心,欲度众生故,随顺众生。

19、一念起,是天堂;一念落,便是地狱。

20、前世如若不相欠,今生又怎会相见!

21、心之所愿,身相随之!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24、喜欢淡淡的感觉,夜的静美,雨的飘逸,风的洒脱,雪的轻盈。

25、虚拟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26、人世间没有最好的人,因为她们都被蒙蔽了。

27、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必落魔道。

28、万法唯心,一切皆造。

29、不可说。爱不可说,恨不可说,嗔不可说,怒不可说。

30、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1、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呼吸停了,就完事了。

32、生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33、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任凭鱼儿畅游,仍旧波澜不惊。

3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5、眼之所看不如心之所见。

36、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7、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38、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9、生疲劳,从贪欲起。

40、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1、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用心去体会你就会有不同的惊喜。学会放弃,放下该放下的,放下了心就宽了。

42、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43、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

45、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

46、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47、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48、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49、不能贪求任何东西,一旦喜欢就执着在那里,应该心无挂碍。

50、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51、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2、人生八苦:生,老,病,,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3、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54、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55、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56、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57、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8、人生四苦: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59、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60、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61、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6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3、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4、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6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66、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不带去。

佛经看破红尘的句子

1.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2.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2.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4.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5.游离在时间的断点,看不清眼前。

6.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7.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8.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9.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

10.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1.平常对生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

12.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3.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4.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5.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6.没有放下分别是苦,没有放下执著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7.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8.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19.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20.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2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2.别让那些暧昧,破坏了彼此相爱的默契。

23.爱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都输给了彼此。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拼命的垂挣扎,可早已尘埃落定。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万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天地万物解是汝之真心本性所现,则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无不是真心本性所现,真心无形无相是为空,则万法当下就是真心本性,当下是一念,所以五蕴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后文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便是说五蕴即空,空即五蕴。实在来说,万法皆空,空即万法。如此何来分别?真乃一真法界,心不动念。分别亦是我,只如如不动罢了。照见五蕴皆空,自然度一切苦厄了。又何来挂碍,何来恐怖,何来颠倒梦想?当细思量!

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这是我转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暗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行是道,道是行,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後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闇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後亦无此物,在生後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後,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後,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後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後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