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的演变-诽谤之木的意思
1.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
2.山东的历史文化形成,笔会的形成,起源。
3.“华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第八章 圣王唐尧
5.华表的来历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
据说,帝尧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
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
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桔槔是古代汲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山东的历史文化形成,笔会的形成,起源。
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居三皇之首。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又称太昊。伏羲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对事物有著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拥有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此外,他还取火种、造渔网、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伏羲出生于雷泽之成纪(雷泽又名雷夏泽,位置在今济宁菏泽交界,宋代黄河决口淤积),华胥氏(今济宁市泗水县华胥山一带)之子。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在位15年。其后裔在泗水流域建风姓部落,首领风后,传黄帝曾向他问道,聘为三公,其故城遗址在今记济宁市泗水县城北故县村。济宁市微山县两城乡现存伏羲庙、伏羲陵。
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市),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五帝之首。在远古时期的部落征战中,黄帝先后击败炎帝和蚩尤,统一黄河下游地区。在黄帝统治时期,他大力发展生产,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寿丘位于今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间,占地1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现遗址仍存地下,1991年挖掘了当年的两幢巨碑,碑高约18米,重约300吨,碑额浮雕六条盘龙,碑下赑屭昂首向天,实属罕见。
蚩尤
蚩尤,远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所统帅的九黎部落,生活在泰山一带,东临大海,是当时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强大部落联盟。他们已经开始种植谷物,制造精美的陶器,冶炼金属,《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已经发明了金属兵器。蚩尤还是法规、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
公元前27世纪,黄帝击败炎帝,结盟北进。蚩尤则和从淮南北上的三苗首领夸父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双方激战于中原,初蚩尤凭借武器的优势九战九胜,但在关键的涿鹿之战中战败被杀。东夷各部败退到泰山以东,三苗南逃至长江流域。黄炎部落占领华北平原。
据《史记》记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祠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蚩尤后,黄帝及其后世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
少昊
少昊,古代东夷族首领,五帝之一。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嚣,已姓,黄帝之子,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号金天氏。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作坊和农业生产;正度量,观天象,定历法,发明乐器,等等,是父系氏族社会推向盛世的时期。种种迹象表明,少昊时期,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兴盛,大批的东方尚日民族向中原各地迁徒,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大力发展,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传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崩,葬于云阳(曲阜),现曲阜仍保存有完整的少昊陵墓,墓呈方形石砌,号称中国的金字塔。少昊被后世尊为先祖神帝。
舜
舜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系秦末前14位圣人之一,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书?古今人表》对舜帝的标准称谓是"帝舜有虞氏"。
传说舜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建都蒲坂,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舜以孝闻天下,中华二十四孝,舜列第一。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前2255—前2208)。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舜深受孔子、孟子等儒家开山大师的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明君、贤臣、孝子的典型。《孟子》谓舜为“东夷之人”,今人徐北文先生考其为济南人。舜经四岳推举,受尧的命令摄政,并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尧去世后,舜受禅继位,选拔22位官吏治理民事, 又确立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王位继承人。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史载舜耕于历山,据徐北文先生考证,舜所耕历山为济南历山,即今日济南之千佛山。千佛山现有舜祠,千佛山南有舜所祭祀的岱宗,北为趵突泉边的娥皇、女英祠,又有祀尧、舜、禹的三圣宫。
舜是孝的化身。他幼年丧母,父亲顽劣,后母愚昧,弟象凶傲,但是舜能和他们和谐相处。父母弟三人"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尽管三人都想杀掉舜,但舜孝顺适从一点也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因"孝感天地",舜得以被四岳举荐尧位。尧嫁二女娥皇女英观其内,遣九男与之相处察其外。父母和弟弟还是设法谋害他。舜凭大智大勇,逃脱了"井廪之难",但仍不失子道,以德报怨,维护了家庭的团结。
舜是德的化身。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记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他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物学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在经商时亦以诚相待,不使假,不欺行霸市。正因为他谦恭礼让、与人方便、诚信待人的社会道德,人们都愿与之相处,以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所成都"。
尧禅位于舜。舜执政后,以德感人,德泽众生。舜"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舜自强不息,大力刷新政治。初创国家雏形,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而"预荐禹于天",禅位给与之有钉父之怨的鲧子禹,这是"天下为公"致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传为千古佳话。舜不顾高龄,"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或是鸣条)",做到了鞠躬尽瘁,而后已,享年110岁。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挥泪竹斑,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华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 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第八章 圣王唐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四子:长曰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
挚为长子,是帝喾四妃常仪(娵訾氏,jū zī)所生,不仅如此,常仪还生有一女,名辛女。
弃为次子,是帝喾正妃姜嫄(yuán,有邰氏,tái)所生,又被称为后稷,他是周朝的祖先,弃的后代姬发建立了周朝。
契(xiè)为三子,是帝喾次妃简狄(有娀氏,sōng)所生,他是商朝的祖先,契的后代成汤建立商朝。
尧为四子,是帝喾三妃庆都(陈锋氏)所生。
有的史籍中称帝喾还有第五子,名叫台玺,是帝喾五妃建疵(有娀氏)所生。
帝喾活到一百零五岁寿终正寝,后其长子挚继承天子之位。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让位于四弟尧。
关于尧的出身,史料描写的同样神乎其神。
相传帝喾三妃庆都,也就是陈锋氏,她是伊祁侯的女儿,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没有跟随帝喾一起。
一天,庆都随父母乘船游玩,到正午时分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飞舞的赤龙,之后没多久赤龙就消失了。
第二天,等庆都再次游览于此时,又出现了形体小些的赤龙。
当天晚上,庆都怎么都睡不着,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嘴发笑。
正在朦胧之时,突然阴风骤起,一条赤龙扑上她身,这把她吓出了一身冷汗,立马从床上坐了起来。
原来是个梦,庆都想。但是让她惊奇的是,她身上竟然有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还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
庆都拿起画来仔细观看,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八采眉,长头发,画的落款还写着“亦受天佑”四个字。
庆都不明白这都是怎么回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就把这事给淡忘了。
可是没过了多久,庆都竟然怀孕了。
就这样一连过了十四个月,庆都在丹陵(伊祈山,今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境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放勋”。
而此时不巧,帝喾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帝喾是孝子,之后为母亲服丧三年,完全没顾上庆都和放勋的事情。
没有办法,庆都只好在娘家抚养放勋长大,所以放勋从小就随外祖父姓,即伊祁氏。
等放勋稍微长大一点了,庆都一直都觉得放勋的长相似曾相识,仔细回忆,不禁大为惊讶:原来放勋的长相跟当年梦醒得画上的人物一模一样!
而放勋也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的尧,而“尧”便是放勋的谥号。
关于谥号,我们将在之后结合其他君主一起仔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尧长到十三岁时,已经以其贤德名满天下,于是当时还是天下之主的挚将他封在陶地(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并让他辅佐自己执政。
尧十五岁时,又被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号陶唐氏,因此后世又称之为“唐尧”。
尧二十岁(一说十八岁)时,挚自知自己为政不善,于是让位于尧,从此尧成为了天下之主。
尧一开始定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后迁都于平阳。
《史记》上这样描写尧执政的功德:“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意思就是说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显然,在司马迁眼中,尧就是古之圣王的化身,一切美好的词汇都可以用在尧的身上。而这,也自然是儒家的一致观念。
尧当政后谨记父亲帝喾治理国家的经验,那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相传尧继承了帝喾生活简朴的作风,平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着也是葛藤织就的粗布衣。
执政上他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其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必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为方便民众找到他的住所,尧还让人在交通要道上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如果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找他,看守人会给予指引。
这样的举措自然让百姓更愿意向他去诉说,也因为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
为了解决百姓民生问题,尧命令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在其父亲制定节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几个节气,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为了解决百姓农闲时候娱乐活动匮乏的问题,尧发明了围棋,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而尧在治国上的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选贤任贤,而那些任用贤人的故事多出于《庄子》一书。
有典籍记载,尧之功臣九人,或曰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
相传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子州支父这些当时的名士,尧都亲自去拜访过。
《史记》记载,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说中的大洪灾时期,传说当时天下洪水滔天,奔腾呼啸,经常淹没民宅,使百姓无法安居。
无独有偶,几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也都曾记载过大洪灾这一事件。
在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曾记载大洪水淹没了所有土地,只有少部分人躲在山上得以保全性命。
在美洲的古代墨西哥、印第安地区、玛雅地区等地,也都有关于大洪灾的传说。
在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也都纷纷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
而在犹太地区,《圣经》记载过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说是上帝对人类性格的黑暗忍无可忍,因此只打算让像诺亚这样少部分正直的人活下来了,于是他提前安排诺亚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方舟,并让他带每一对动物物种进入其中,之后上帝便放出了巨大的洪水,将整个世界淹没,而让诺亚及这些留下来的物种重新繁衍创造新的世界。
甚至有传说表示,亚特兰蒂斯这个第八大洲,也可能是在这次大洪水中沉没到了海底。
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这不能不让我们开始遐想,也许真的在远古发生过一次遍布全球的大洪灾,而这场洪灾给世界各地都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然而面对这样的一场灾难,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会像中国大地上的人们一样,坦然且坚决地投入到了这场抗击洪灾的斗争之中,用自身的行动证明着“人定胜天”这样的民族豪情。
洪灾发生后,面对着自己的臣民遭受着流离失所和家人生离别的痛苦,尧忧心忡忡,赶紧征求四岳的意见,希望派出得力的能人治理这次水患。
四岳,就是四方诸侯之长,也就是掌管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个部落集团的部落首领。
经过四岳的紧急磋商之后,他们公推鲧(gǔn)可以去治水。
但是尧却不住的摇头,原因就是他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不说,还曾自作主张致使危害本族的利益,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呢?
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便任命鲧去治理水患。
于是鲧便踏上了他治理水患的征程,而这次出征一下就是九年。
然而虽然鲧用尽了办法,但是却对洪水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还是到了舜执政时期任用了鲧的儿子禹,这才将水患治理好。
由此可见,尧还是对他的部属的能力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四岳坚持,他是绝对不会将鲧放到治水这个重要岗位上的。
要说尧的功绩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最终禅位于贤明孝顺的舜的故事。
相传尧在位七十年,感觉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适合担任天下之主,于是他召集四岳来商议继位人选。
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这个人愚顽、凶恶,其性情不适合掌管天下。
有人又推荐共工氏,这里的共工氏应该是之前被颛顼打败而归降的共工氏的后裔,此时在尧身边为臣。
尧认为共工氏爱讲漂亮话,貌似恭敬,但用心不正,这样的人也不能托付天下。
后来四岳一起推荐了舜,尧很好奇,他之前对舜一无所知,于是便问起了舜的情况。
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他们家人,使他们得以改恶从善。”
尧满意的点头,因为懂得孝悌之道的人,必然是贤德之人。当然,尧也不能只听四岳这样说就把天下放心交给舜,他决定考察一下再说。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
要说尧对舜确实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要不然也不能把自己两个女儿都给了他。
成亲之后舜便和娥皇、女英住在妫水河边,过起了三人的小日子。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尧发现舜对二女非常有礼,凡事必依礼而行;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受到舜的感化,也都恪守妇道。
尧很满意,于是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也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都相处得到很好,也使诸侯之间都和睦友好。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顶风冒雨知道来回之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的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从说话办事,还是人品性格,都无可挑剔,同时他还有心怀天下百姓之心,于是最终决定将天子之位禅让于他。
舜认为自己德不配位,所以不敢接受,尧便以自己年纪大为由,让舜代行天子执政,舜为了黎民百姓这才答应。
之后尧很隆重地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从而向天下昭告从此以后由舜代行天子之位。
交接完毕,尧便退居避位,借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舜做天子是否符合天意。
那么舜这个代天子做的怎么样呢?别急,咱们先把尧讲完。
尧在禅让二十八年后去世,《史记》记载:“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意思就是说百姓悲伤哀痛,如同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尧。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在尧之前的天子继位,除去靠实力争夺来的这种情况,或者父传子,或者传给自己的血缘亲族,虽然那时还没有世袭这一说,但是却也是世袭制的雏形。
我们看到,伏羲的后裔少典生了炎帝和黄帝,两人分别做了部落之主后又传给了黄帝长子少昊,少昊传给自己的侄子(黄帝次子之子)颛顼,颛顼传给少昊的儿子帝喾,帝喾又传给了自己的长子挚,再到四子尧,可以说这就是黄帝一支一直处在权力的顶峰,虽然也是有才者居之,但是从本质上看,没有外族人进入这个圈子,最高权力没有发生变更。
唯独从尧开始,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将天下传给了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舜,真正做到了天下为有德有才者居之。
下面就要介绍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圣王了,那就是舜。
说到舜,他的经历既曲折又很励志,那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他是怎么从一届平民蜕变成为天下之主的。
舜,生于诸冯(今位置一直有争议),名重华,字都君,因为其后来定国号为“有虞”,因此后世又称之为虞舜。
“舜”同样是后世给他的谥号,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重华”名字的解释,后人历来认为舜的眼睛是双瞳,而有这样长相的人从来都不是一般人物,比如创造文字的仓颉,比如晋文公重耳,再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各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关于舜的姓,历来有两种说法。《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既然多次说到了“姓”,那就在此普及一下中国的姓氏。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是用来作为区分部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氏”则比较复杂,他表示从这一部族里又细分出的氏族,它可以随着封邑、官职、父辈的名字等而改变。
《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简单的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开始合为一体,以后也就不再区分“姓”和“氏”了。
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古姓”,它们分别是姬、姜、姒、嬴、妘(yún)、妫、姚、姞(jí)。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几个姓氏的起源,“姬”姓始于黄帝,“姜”姓始于炎帝,而“妫”、“姚”两姓就始于舜。
“妘”姓始于祝融,祝融是个官名,主掌火正之官,常被后人尊为“火神”。
历史上的祝融主要有两个分支,一说是黄帝的夏官、赤帝后裔祝融容光,他为南方灶神火神;一说是颛顼之孙重黎,他是帝喾时的火官,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妘、己、董、彭、秃、曹、斟、芈”,而“妘”为八姓之首。
“姞”姓始于黄帝,我们之前说过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他共封给他的儿子们十四个姓,而“姞”就是其中一个。
“姒”姓始于大禹,是尧因为他的功绩赐给他的姓,我们后面会讲到。
“嬴”姓始于跟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是舜因为他的功绩赐给他的姓,我们后面也会讲到。
这些古姓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变化,尤其是到了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以地名为氏,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
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paU=C?
华表的来历
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是立于明成化元年。
作用为、:华表源于表木,起标志美化作用。立于宫殿、陵墓、坛庙外。也有立于桥头、关津、渡口。不同地方作用名称不同。立于陵墓为“墓表”,立于驿站或交通要道起路标作用称“路表”或“桓表”。其中造型雕刻精美的便称华表。也有华表源于诽谤木的说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