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4.“而耻恶衣恶食者 ”的拼音是什么?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恶衣恶食者-恶衣恶食者的意思

译文:读书人有远大的志向,却以吃的穿的不好为耻辱,是不值得同他谈经论道的。

在孔子看来,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应该讲究和计较吃穿的。当然,不讲究和不计较吃穿,不一定非要“恶衣恶食”,不是说只有“恶衣恶食”才显得有志气。人的志向有大小的区别,在檐下觅食做巢的是燕雀小志,翱翔于长空的是鸿鹄大志。讲究和计较吃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而有远大志向的人,也绝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人,却以吃穿粗劣寒酸的衣食为羞耻,那便不值得与他讨论了。”

评析

读书人有志于仁道,但是对吃粗粮、穿破衣服感到耻辱,这种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呢!十足的嫌恶。这就是能恶人。孔子欣赏颜回,颜回乐道,安于贫穷。不是因为贫穷而安,而是因为乐道,所以心安,内怀明德,处贫安于贫,处富,安于富。志于道,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嘴上说说,或者有个志于道的名声,而是在于践行道,天下为公,心不放在自己的享受乃至于名利地位上,这便是君子之志于道,而实践乃至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看一个人平时的行为,就能看出一个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一个伪君子,还有什么好和他讨论的呢?道不同,不相与谋。这是仁者之直,以礼节之,就有了浩然之正气。

以行道的名义去求得财富名利,这正是儒者的大忌,是完全和儒道精神背离的。行道是担当道义,是真心地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这是兼济天下的情怀所在。

君子谋道不谋食,安贫而乐道。对于财富名利,敬而远之。读书是为兼济天下,也是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出仕更是为了兼济天下,这是儒者的本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四篇《论语·里仁篇》的第9章。

章节解读: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是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也就是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这样的人,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

相反,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孔子通过义与利对君子进行规范,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以义来作为自身的行为处事,时刻以道义为先,同时君子要保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主动给人民利益,爱护百姓。而小人却以利益为上,舍弃道义,告诫人们要以君子为目标,要见利思义时刻对自己进行约束,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而耻恶衣恶食者 ”的拼音是什么?

回答:

而耻恶衣恶食者的拼音:ér chǐ è yī è shí zhě 。

全句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与感悟

一个人如果为了吃穿斤斤计较,虽然有学习大道的志向,但现实中的利益小事极易改变他的初始方向,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就是说将目光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上,哪里还有什么志向可言呢?那样的话,所追求的道将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也就等而下之了。

今注:

道:亦以解作「天下有道」.(当然亦可以解作「道者,是非之纪」、「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道」;但孔子的意思,似偏重於「天下有道」的.)

与:义同「以」.

未足以议:意为「不足道」.

今译:

孔子说:「一个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如以自身的衣食不美好为可耻,那便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