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前是什么-徘徊不前新旧冲突
1.感慨新旧更替的诗句
2.春之晓梦。。。不经事却说离别是什么歌
3.戊戌变法是什么
4.朱孟实《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笔记
5.新与旧的碰撞和融合诗句
感慨新旧更替的诗句
新旧更替的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3、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5、恋一个人不需要太久,爱一个人才要一生,再好的过去也让它成为回忆,留恋过去等于是放弃未来。?
6、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7、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8、男人看似无所不能,实际上却被身后伟大的爱情所支配统驭。
9、爱情消逝了,生命多么迂回,希望又是多么雄伟,不论是时间还是爱情,过去了就不再回头。
10、爱情,是自身的圆满,我不再缺少些甚么了。
11、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2、一个长得象男人一样的男的和一个长得象女人一样的女的,在一起象谈恋爱一样的谈着恋爱。
13、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14、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15、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16、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17、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18、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9、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20、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21、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22、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23、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春之晓梦。。。不经事却说离别是什么歌
歌名:《咏春》
作词:花晶晶
作曲:何亮
演唱:七朵(seven sense)
音乐总监:何亮
制作包装公司:黑钻文化
宣传经纪公司:华音世纪
拾一片落叶仰望新旧交叠
嫩绿自梢头微微微微露脸
被清风忽略花开得犹豫不决
独徘徊等你等你等你的一切
洒一地斑驳阳光穿过新叶
心事空流转思念渐渐倾斜
草长莺飞慰籍孤单的残雪
放开手让寒冷胆怯
日高悬风拂面留下丝丝温暖
别辜负眼前季节
花踌躇柳轻叹敢问情何以堪
徒伤悲青春年月
春知晓梦不觉恰似你我那年
不经事却说离别
燕归来莺语乱谁在歌咏春天
眼清澈笑容无邪
拾一片落叶仰望新旧交叠
嫩绿自梢头微微露脸
被清风忽略花开得犹豫不决
独徘徊等你等你的一切
许一个心愿忘记忧伤情节
闭上眼合十双手默默叨念
阳光映在眼睑我不再拒绝
暖暖的暖暖的补心里空缺
云淡淡天很蓝思绪慢慢走远
春光细细流淌幸福漫过指尖
是谁在看风景她又被谁看见
谁转身微微笑谁的心事释然
洒一地斑驳阳光穿过新叶
心事空流转思念渐渐倾斜
草长莺飞慰籍孤单的残雪
放开手让寒冷胆怯
你好,如果帮到您了,望采纳最佳答案
戊戌变法是什么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要详细的
解析:
戊戌变法
(一)背景: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岁时受业于江南名儒朱次琦,但不囿于师说,能独立思考,喜好陆(象山)、王(阳明),而鄙弃程(颐)、朱(熹)。21岁游历香港,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购买西书,大倡西学,走上了从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目睹外侮凭陵,清廷腐败,大受 *** ,激发了变法维新思想。十四年乘赴京参加顺天乡试之机,第一次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要求光绪帝纤尊降贵,引咎罪己,求言图治。当时顽固派把持朝政,予以阻格,难以上达,且以狂生见斥。康意识到变法尚非其时,遂南返。十七年春起,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维新人才。得弟子等人。二十一年春,康偕梁赴京会试,适值清 *** 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北京,应试举人群情愤激,奔走相告。康有为、联络18省举人1300余人 *** 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书虽遭清廷拒绝,但它的内容辗转传抄,在社会上激起广泛影响。这次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变为实际的政治运动。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反映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倾慕,因而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忌恨。二十一年末,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封禁,《中外纪闻》、《强学报》被迫停刊。但是维新变法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它不会因封建统治者逞虐施狂而沉寂下去。二十二年,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梁著《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二十三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连载严译《天演论》和《原强》等重要论文;二十四年谭嗣同、唐才常等又在湖南创办《湘报》。这些报刊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敲起民族危亡的警钟,呼吁“救亡以图存”,论述变法维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衰弱落后的根源,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大力提倡新学,影响遍及全国。与此同时,维新派又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学堂。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维新派创办学会、学堂、报馆等共50余所,出版报刊30余种,为维新运动 *** 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培养了人才。其时,帝党在与后党争夺统治实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急需寻找社会力量的支持。甲午战后,部分帝党逐渐倾向变法,企图借助维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气,辅助光绪帝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实权,达到救亡图强的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也迫切寻求政治靠山以为奥援。于是,甲午战争后,帝党与维新派逐渐结合。强学会的成立是其结合的标志。
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其它帝国主义纷起效尤,掀起了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 ***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再次从南方赶到北京,于当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5日)呈递《上清帝第五书》,提出变法 的上、中、下三策以供采择。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信疆臣各自变法”。并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等内容,涉及了清朝中央政权体制的改革,体现了维新派追求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政治理想。这次上书,因言辞激烈,被顽固派阻格,未能上达。光绪帝本欲召见康有为,亦为顽固派所阻。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于总署西花厅接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继命康条陈所见。正月初八康有为上《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变法纲领:一、“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其核心是第二款。按照康有为的设想,制度局是一个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其职能是负责立法和议政;另立法律、税计、学校、农商、工务、矿政、铁路、邮政、造币、游历、社会、武备等十二专局,作为行政机构,具体执行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事宜。三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御侮救亡团体保国会,刊布《保国会章程》30条,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又规定了总会和分会的组织系统、权限和职责、入会手续、会员权利和义务,已略具资产阶级政党规模。在保国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建立御侮救亡性质的爱国团体,“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已汇聚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四月初十,反对变法、位尊权重的恭亲王奕?病逝,变法的有利时机到来,康有为积极联络帝党,促成光绪帝立即变法。二十三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建议,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号召大小诸臣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切实举办新政,“不得敷衍因循”。自此,至八月初六慈禧重新宣布训政为止,共103天,光绪帝引用维新人士,黜斥守旧派,颁布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命各省地方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款,规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政分局、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添练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首先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开设报馆,举办学会;派人出国游历、游学等等。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在短短的百日之内,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 *** 、结社的自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受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发展过程中,维新派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康有为在第二至第五次上书中提出的立宪法、设议院的政治主张;以及百日维新中提出的开制度局、要求资产阶级参预政权等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启蒙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抵抗。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内结成自己的党羽。一旦光绪帝越此雷池一步,她将随时准备发动政变。为此,在百日维新开始后几天,她即黜退翁同?,剪除光绪羽翼;任命后党骨干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又命二品以上大臣接受新职时要到太后前谢恩,以控制光绪的人事任免权,防止他破格提拔维新派;此外,还派她的亲信党羽掌管北京城内的军事指挥权和警卫权,为后党随时发动政变做好了准备。这等于告诉大臣们,权力仍牢牢地掌握在她的手中,他们可以放手 *** 新政。正因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举办新政外,绝大多数督抚不以光绪帝的诏书为然,他们的赌注仍押在慈禧太后身上。因此百日维新中,尽管颁布了180余道新政上谕,实际成效甚微。顽固派还不断地直接向维新派发起攻击,光绪帝曾大胆地给予反击。五月初二,帝党御史宋伯鲁、杨深秀因礼部尚书许应?阻挠疏请废八股之议,奏劾许“守旧迂谬,阻挠新政”。光绪帝遂命许应?明白回奏。许百般掩饰,借机攻击康有为“摇惑人心,混淆国是”,请将其“驱逐回籍”。遭到光绪帝申斥。五月二十日后党御史文悌严参康有为“遍结言官,把持国是”。光绪帝怒将文悌斥回原衙门行走。七月十九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侍郎?岫、徐会沣、溥?、曾广汉以阻挠主事王照上书言事,被光绪帝革职。次日,光绪帝又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这几件大事极大地激怒了后党顽固派,新、旧两党矛盾迅速激化,后党大臣荣禄、刚毅、怀塔布等纷纷活动,加紧策动政变。
康有为等维新派早有以“尊君权”、“去太后”为目的的军事政变计划,看到后党顽固派加紧政变准备,亦多方努力促成军事政变计划之实施。他们拉拢袁世凯,企图借助其兵力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劫持西太后,保护光绪帝,捍卫变法新政。光绪帝不知维新派计谋,但召见袁世凯,破格赏其侍郎头衔,以备缓急可恃;且孤注一掷,大量提拔维新人士,拟开懋勤殿以议制度;又定于八月初五召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和帝党官员亦频频接触伊藤,上折请聘其为新政顾问官。这两件事更引起后党集团极大疑忌,他们最害怕帝党掌握武装,最担心维新派与外国势力结合,促使帝国主义扶植光绪帝从慈禧手中夺权。于是慈禧决定抢先在光绪接见伊藤之前发动政变。八月初三,后党御史杨崇伊向慈禧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后党主将荣禄于同日调兵遣将,为发动政变预作军事部署。维新派亦加紧行动,谭嗣同于当日夜访袁世凯,策动袁执行“杀(荣)禄锢后”计划。袁佯作应允,但借词延缓执行。初四,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初五,光绪在慈禧严密监视下,处理了两件原先预定的政务,一是召见袁世凯“请训”,二是召见伊藤博文。初六,慈禧假光绪帝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宣布第三次临朝训政,下令逮捕康有为和康广仁。袁世凯于初五“请训”后回 津,立即向荣禄告密,荣沉吟良久,得悉政变“已自内先发”的讯息后,始将袁告密内容密报慈禧。初九,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十三日此五人与康广仁一起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亡日本。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李端?、张荫桓等数十人或被捕系狱,或罢官,或遣成边陲。除京师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外,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① 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三)结果:失败
(四)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
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 *** 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的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 *** 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最弱小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2)页这100多家商办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一个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大国中,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况且还有50家企业是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的力量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到的。再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万元。这6年兴办的厂矿数相当于甲午战前20年的总和, 其资本总额已超过了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占据了我国工业的主要地。(3)但自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以来,他们备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为了生存他们不的不或者依附帝国主义或者攀附本国的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一产生便带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性,具有革命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如果让带有双重性的资本主义力量来对抗强大的牢固的封建体制,失败是一种必然,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后推移到二十实际初,我们再看一下中国民族资主义的发展状况,“1901到1911年,民间设厂矿386家,资本总额为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此前三十年的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4)到这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真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
戊戌维新的***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先看一下戊戌变法***康有为。
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世以理学传家”(5)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随其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后来师从于广东理学家朱次琦,1879年结识编修张鼎华,“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6)开阔了眼界。康有为生活的年代,正当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为一名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发起和领导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他在七次上书和几十道奏折以及当时的著作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的思想。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乡试,极感时事多艰,他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这是他第一次上书,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强调只要“变成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耻不难矣”。(7)这是康有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发表其维新变法思想,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关心时政的要求。 甲午战败以后,1895年4月, 清 *** 与日本 *** 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此时,康有为正在参加会试。得讯后,非常激愤,他与弟子等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举人 *** ,反对卖国条约,这是第二次上书,即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这次上书虽未能上达,但对于当时的一切爱国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戊戌思潮发韧的起点。 不久,他又将“公车上书”中有关变法部分以个人名义单独上书,提出“富国、举民、教士、练兵”之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光绪帝看到这次上书后,表示赞许。之后,他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条件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递,未能上呈。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听到消息后,再度进京上书,指出:“外国蔑视,海内离心,职忧愤迫切,谬陈大计及时变法,……如再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外患内讧,间不容发……”(8)他提出了“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的三点具体计划,希望光绪帝能“下发愤之诏”,“一意维新”。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光绪帝未能及时看到这个上书。 1898年1月,康有为奉命上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书折》。 在这次上书中,康全面阐述了变法的建议和主张,强调依靠光绪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他指出:“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9)并提出设立制度局的主张,认为制度局是实行变法的重要步骤。不久,他又最后一次上书,提出“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10)从他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直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中,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所以,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他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两部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另外,康有为是开明的地主富商要求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带言人,是介于顽固派和革命派的半封建资本主义政治团体的代表人物。从康有为的阶级属性来分析他正处在从地主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正处在从传统的封建思想向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转化的过程中,他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此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把革命描写得十分残暴吓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11)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他说:“西国之所以能立民政者,以民智既开,民力既厚也。人人有自主之权,虽属公议,然当孩提之是时,则不难不籍父母之保护。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是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故今日倡民政于中国,徒取乱耳。”基于这种认识,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谭嗣同很有信心,以为“国事大有可为”。其实他想错了。正当他们不辞辛劳锐意变革的时候,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利用10月在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形势越来越紧迫,9月,光绪皇帝在给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诏中说:“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谭嗣同等跪读诏书,不禁失声痛哭,但又一筹莫展。最后想到袁世凯,想利用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来援救皇帝。他们建议皇帝召见袁世凯并赏以官职,以便拉拢。9月18日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的住所法华寺,劝袁运用手中的兵力,杀掉那拉氏的亲信荣禄,保护光绪皇帝。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象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顽固派那拉氏等人手里。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的变法图强主张,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积极策划新政。那拉氏也急忙部署政变,破坏变法运动。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顽固派一个反扑,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染启超逃亡国外。戊戍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就这样失败了。
朱孟实《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笔记
本书“美好人生”书系的其中一本,身在海外的朱光潜发现当今时代的年轻人不免有些急功近利,浅薄粗疏,这对年轻人今后的发展将大为不利。“青年作为国家社会的主力军,若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国家社会便毫无希望可言。”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朱光潜分期写了十二封信,对象是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他结合自身经验和时代社会的需求,以平易近人的口吻,给出有利于青年个人发展的忠告,希望“对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谈读书
青少年应下定决心,争取在闲余时间内多读些课外书。他考虑到有人会以“太忙”找借口,举出富兰克林和孙文的例子,说明“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伟人们一天总会抽暇读几页书,因为“不读书讲革命,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人每长大一岁,感觉兴味的敏锐力便迟钝一分,因此要抓紧把握好中学时代的大好光阴,培养起一种读书习惯,这不仅可以充实闲暇时间,还可以跟上人类学问前进的步伐,不至于落伍。
要认清课本与读书的关系。课本上只是基本知识,并且为了应付考试,会存在诸多限制,这样难免会枯燥乏味。不是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只是对课本不感兴趣。在课外寻求自己所爱的书,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而且可以培养极其浓厚而不消减的兴趣。所以,“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收拘束的发展”。
要挑选有价值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只有这“十卷百卷”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另外,只有自己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书,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但有时需参考专业人士的建议。
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宜读想象的文字;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注重发达理解,应读含学理的文字。
关于读书方法,有两大点。
1、值得读的书读两遍。第一遍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2、记录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年轻人多多少少会有烦恼。这些烦恼的形成原因是违背自然。当面对烦恼时,不能以“应该不应该”的想法来对待,比如“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烦恼”“应该活活泼泼的,不该暮气沉沉的”之类的话。然而,这都是无济于事的废话。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因为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作者赞同孟子的“尽性”主张 ,生活目的在于“尽性”,生活方法也在于“尽性”。
可是生活中的拘束容不得我们“尽性”。“黄连苦在心头,所以越觉其苦。”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泄”,这个“泄”的取向一定要是“动”,以“动”来“泄”。可以是思想上的动,可以是躯体上的动:唱歌、跳舞、写作、打球……
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对于烦恼,我们要有“不值得”和“不屑”的态度,人生的长度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活一个灰暗消沉的人生,也可以活一个阳光幸福的人生,这全在于我们自己。
?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是感受的一方面。毕竟,用手试水温也被称为“感受”。
每个人的领略能力是不同的,一半由于天资,一半由于修养。这导致不同人对不同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理由是“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这里,“静”指心界的空灵。
做到心界的空灵并不意味着要闲下来。很多伟人在百忙之中也可以心界空灵,所以他们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当心界空灵时,我们往往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并且处世时更加理智和冷静。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当今学生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分离,被封闭在学校的象牙塔中,自成一种特殊阶级。
军阀*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势力仍在扩张,各种改革均告失败。国家是一种有机体,改革需全体国人共同进行才能成功。因此,朱孟实号召年轻人“到民间去!”要在读书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不空谈误国,做实在的事,即便是些小事。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年轻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 谈十字街头
“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含义:
1、学术思想流布人间,雅俗共赏。
2、学者步入社会,与生活接触。
但是,十字街头是肮脏污浊的。学术思想会被流俗化,最后失去真面目。
“老庄经过流俗化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后,其结果乃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二为时尚。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无二致。
由于民众是浮浅顽劣的,风化习俗在维持社会安宁方面有不可否认的价值。
社会是专制的,是压迫的,是不容伸张的。那些与众人不同的突出者会遭受强烈打击,甚至是血腥的:绞刑架、断头台……但他们是不朽的,正是他们引领着时代的进步,代表着一个社会的高度。
一种社会最可怕的是缺乏在肤浅顽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朋友,昔人临歧而哭,假如你看清你面前的险径,你会心寒胆裂哟!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对方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情况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的结果,也许就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自由伸张自我,不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
谈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如与社会俱生的“道德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善恶;“科学的宇宙”是真伪;“美术的宇宙”是美丑。若用其中一个宇宙的眼光看待另一个宇宙,是会产生冲突的。
如遇着恋爱与道德冲突时,社会本其“道德的宇宙”的标准,对恋爱者大肆攻击诋毁,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难免隳丧;而恋爱者整个地酣醉于“恋爱的宇宙”里,毅然不顾一切,也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
恋爱不是机械的,是神圣的,是至上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的一往一复,都恰能忻合无间。在这种境界,若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观念渗入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须减少一分。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 谈升学与选课
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就是“专”,也绝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一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例如哲学和历史,须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
学问这东西,先博大后精深。中国一般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朋友,你就是升到大学里去,千万莫要染着时下习气,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认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本学问的基础还不能算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
我们要在精力时间可能范围内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谈作文
作者在开头提到“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作文要读书结合写生齐头并进才能写好文章,尤其是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许多伟大作家的文章都会修改很多遍,可能四次、五次……他们每天对自己所写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改法:第二天重复看一遍,改一遍;第三天再重复看一遍,改一遍……直到达成作者心中那个完美的标准。
谈情与理
此节作者就生活是否应在由理智支配进行讨论。
他列出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两者皆表现了对理智主义的强烈。从而得出结论: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
接着结合生活经验提出:
1、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音乐、图画、文学、宗教、爱情)。
2、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
人类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仅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
作者分析了中国人认为百善之首的“孝”。
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不是一种义务,孝应该以心感心,以情动情,爱才是孝的起源,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构成真正的孝。
总结: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 谈摆脱
希腊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说明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
人生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有条件的话,坚决不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的、无趣的事。尤其像“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这类事,我们须抛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时,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他看见一些美国游客粗略地欣赏《蒙娜丽莎》,说些“处处用得着的赞美之词”,“不到三分钟便蜂拥而去”。
这件事引发作者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各方面都变得便捷起来,人们做一件事将会花越来越少的功夫。“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越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比方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榭丽舍街一样匆促。”
又举两例:
湘绣——杭州织锦
中世纪的大教寺——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
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着重人的成分,如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能成为作者力量气魄的结晶?是否能表现理想与希望?若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也是有价值的。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不能被浮浅粗疏的风气所影响,不能像美国旅行者看《蒙娜丽莎》,要潜心钻研学习,深入思考,认真专一,将工作往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看齐。
? 谈人生与我
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
1、把自己摆在前台,与世界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一人称)。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把自己看得比别的人或物种重要、优厚。作者把自己看作草木鱼虫的侪辈,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2、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第三人称)。
仍把人与物一律看待。
匠人盖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
战争——斗鸡
恋爱——雄蜻蜓追雌蜻蜓
“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而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好比看小说,件件都有趣味。”
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每个生物的存在有着不同的、各自的意义与价值。生活是一部**,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
至于趣味,分两种:
1、喜剧的趣味。
好笑的好玩的。
2、悲剧的趣味。
悲剧虽说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成就一幕又一幕的史诗(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新与旧的碰撞和融合诗句
1. 关于新与旧的诗句
关于新与旧的诗句 1.关于新与旧的名言
旧事物是虚弱的,..生活的新形式一旦形成,所有邪恶、腐朽、有毒
的东西就会被镇压下去和消灭掉
旧事物是虚弱的,..生活的新形式一旦形成,所有邪恶、腐朽、有毒
的东西就会被镇压下去和消灭掉。
——《旧事》
新生的总在替代垂的、消逝的。亡,同时也就是新生命的萌芽。
——《回忆高尔基》
革命对我们有如孕育的胎儿在蠕动一样,是多么庄严合理而又亲切的生
活现象。
——《高尔基与俄罗斯文学》
大地上,红和黑在争论着。
不倦的渴望制御人,这就是黑的势力。
残酷、贪婪、邪恶的它,在宇宙上空展开自己沉重的翅膀,用令人恐怖
的冷酷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大地。它想使一切的人们只替它效劳,于是用钢铁、
黄金和谎言压服世界后,它也祈求上帝,只为了要上帝确认它的制御人们的
黑色权力,它冷酷地说:
“一切为我。我是力量,就是说,我是生命的灵魂和理智,我也是一切
人们的主宰。谁反对这,谁就是反对生命,——他就犯罪!”
红的势力是它对自由、理性、美丽的生活的热望。它的思想永远闪灼地
和不息地燃烧着,同时以美丽的鲜明的火花,真理的峻严的光芒,爱情的柔
和的光辉,照耀着生活的黑暗。它的思想到处燃起自由的强烈的火焰,而这
个火焰带着为一切人们的幸福的伟大幻想,喜悦地和热炽地拥抱着我们黑暗
的瞧不见的大地。它说道:
“一切为大众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蕴藏着一个纯洁
无瑕的美丽世界,不可以毁损人的尊容,使他变成不合理势力的愚钝工具。
谁也不应该受奴役,谁也没有权力奴役别人,为权力而权力——是犯罪的。”
——《论灰色》
2.关于新与旧的名言
旧事物是虚弱的,..生活的新形式一旦形成,所有邪恶、腐朽、有毒的东西就会被镇压下去和消灭掉旧事物是虚弱的,..生活的新形式一旦形成,所有邪恶、腐朽、有毒的东西就会被镇压下去和消灭掉。
——《旧事》新生的总在替代垂的、消逝的。亡,同时也就是新生命的萌芽。
——《回忆高尔基》革命对我们有如孕育的胎儿在蠕动一样,是多么庄严合理而又亲切的生活现象。——《高尔基与俄罗斯文学》大地上,红和黑在争论着。
不倦的渴望制御人,这就是黑的势力。残酷、贪婪、邪恶的它,在宇宙上空展开自己沉重的翅膀,用令人恐怖的冷酷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大地。
它想使一切的人们只替它效劳,于是用钢铁、黄金和谎言压服世界后,它也祈求上帝,只为了要上帝确认它的制御人们的黑色权力,它冷酷地说:“一切为我。我是力量,就是说,我是生命的灵魂和理智,我也是一切人们的主宰。
谁反对这,谁就是反对生命,——他就犯罪!”红的势力是它对自由、理性、美丽的生活的热望。它的思想永远闪灼地和不息地燃烧着,同时以美丽的鲜明的火花,真理的峻严的光芒,爱情的柔和的光辉,照耀着生活的黑暗。
它的思想到处燃起自由的强烈的火焰,而这个火焰带着为一切人们的幸福的伟大幻想,喜悦地和热炽地拥抱着我们黑暗的瞧不见的大地。它说道:“一切为大众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蕴藏着一个纯洁无瑕的美丽世界,不可以毁损人的尊容,使他变成不合理势力的愚钝工具。
谁也不应该受奴役,谁也没有权力奴役别人,为权力而权力——是犯罪的。”——《论灰色》。
3.关于喜新厌旧的诗句
佳人
唐
杜甫
五古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4.与旧有关的诗句
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 但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3. 新恨旧愁俱唤起,当年紫袖看弓弯
4. 新恨旧愁眉上集。月斜还伫立
5.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6. 旧恨长怀不语中,几回偷泪向春风
7. 往事散浮云,旧恨成华发
8. 我有丰淮千斗酒,把新愁、旧恨都倾倒
9. 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10.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11. 旧恨却凭红叶去,飕飕。
5.新老交替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诗五首·其二》
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译文: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6.与旧有关的诗词
佳人
朝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7.那里有有新不忘旧的诗句
第六册 《汉江临眺》赏析 楚国接连着三湘流水,荆门通往各条河流。
江水仿佛从天地外流来,青山在水气中时隐时现。州郡城镇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波涛汹涌好像震撼着远处的天空。
襄阳真是风清日丽的胜境,就留给我这山翁醉酒观赏吧。 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
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个山水田园诗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诗一开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结尽情吐出。“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正是诗人长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政治的日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三、四两句突然一转为出境界:面对着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畅饮高楼的豪情逸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刚健道劲的建安风骨,下旬以“小谢”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这两句自然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七八两句进一步渲染双方的豪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这一豪情壮志不仅是诗人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流露,反映了他因对现实不满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既与诗的开端相吻合,又淋漓尽致地把“长风万里”的境界推向了昂扬的情绪高潮。
然而,诗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的愁思汹涌,恰似谢朓楼前滚滚东流的宛溪水,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欲摆脱忧愁,可又无计可除。此两句写饯别时的感叹,为全诗的又一大转折。
最后两句,写饯别时作者的自明心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里兼有放浪不羁倔然不仕两层意思,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饱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一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显示着一种雄壮豪迈的气概。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诗中完美地统一起来,而自然与豪放的语言风格也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浣溪沙》赏析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词意仅仅是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的飞逝而已。
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去年天气旧亭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
“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两句属对工巧流利,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之多。
“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动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
其时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时代亡国丧家的愁与恨,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